快过年了,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1月份经济数据却让人喜忧参半。1月份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涨幅出现回调,而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涨幅进一步增大。
专家认为,1月份CPI同比增速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后期CPI和PPI可能会继续上行,警惕通胀压力增大。目前应加强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防止物价水平出现超预期上涨。
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依然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1月份全国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7%,非食品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上涨2.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2%。
鲜菜价格在食品类价格中涨幅最为突出。调查显示,1月份全国鲜菜价格同比上涨17.1%,粮食价格上涨9.8%,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3.5%(猪肉价格下降8.6%),油脂价格下降1.9%,鲜蛋价格上涨6.8%。
居住类价格和医疗保健类价格涨幅也相对突出。1月份全国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2.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上涨2.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5%。
另外四大类价格同比都在下降。1月份全国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下降1.1%,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1.2%。
从环比数据看,1月份我国CPI环比上涨0.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8%(鲜菜价格上涨5.2%)。
数据显示,1月份全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4.3%,涨幅比上月提高2.6个百分点。
在1月份全国PPI中,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原油价格在1月份PPI中涨幅最为突出。1月份,我国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9.7%,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16.6%和15.0%,原煤价格上涨5.3%,普通大型钢材价格下降7.9%,铝价格上涨12.6%,铜价格上涨67.0%。
1月份,我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0%。
CPI自去年11月转正以来,已连续3个月正增长,PPI也是连续两个月大幅加速上行,通胀压力正逐渐加大。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通胀压力已存在,特别是PPI涨幅较大说明生产企业成本上升,对物价的压力有所显现。他建议,当前物价运行呈现持续上行趋势,对此应当高度重视,灵活运用多种政策手段提前阻击,警惕通胀压力超预期放大。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在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1.39万亿元,同比少增2243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在1.39万亿元新增信贷规模中,居民户贷款增加450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06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3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941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32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521亿元,票据融资净减少1809亿元。1月末金融机构外币贷款余额为3888亿美元,同比增长65.36%,当月外币各项贷款增加94亿美元,同比多增179亿美元。
货币供应量方面,2010年1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62.51万亿元,同比增长25.98%,增幅比上年末低1.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22.96万亿元,同比增长38.96%,增幅比上年末高6.61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4.08万亿元,同比下降0.79%。当月净投放现金2512亿元,同比少投放4352亿元。
存款方面,截至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61.29万亿元,同比增长27.26%,增幅比上年末低0.95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510万亿元,同比少增42亿元。分部门情况看:居民户存款增加2415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增加8822亿元,财政存款增加3968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存款中,企业存款增加6108亿元。1月末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093亿美元,同比增长9.02%,当月外币各项存款增加7亿美元,同比多增15亿美元。
新增贷款再度破万。业内人士分析,尽管贷款增加较多,但受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影响,1月末M2同比增长25.98%,较上月下降1.7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38.96%,较上月大幅上升6.61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去年同期基数较低(2009年1月M1同比增速为6.68%),同时也表明企业投资经营活力持续增强(经过测算,当月企业活期存款增加7084亿元,较上月多增1475亿元)。当月M2、M1之间“倒剪刀差”进一步扩大到12.98。因此,尽管1月份贷款增加较多,但在年初效应消失、监管部门加强窗口指导以及银行主动调整投放节奏、加强信贷投放管理的综合影响下,未来新增贷款将回归平稳。
业内人士建议,在出口难以大幅回升、私人投资回暖的持续性有待观察的情况下,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应当注意把握政策收紧的力度,以达到既前瞻性地抑制信贷过快增长、化解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又能较好地维护好经济企稳回升势头的目的。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