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观点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9日 01:01  经济参考报

  缓解“打的”难不能仅靠增加出租车

  □王金涛

  曾几何时,“打的”难成为不少城市的一大顽疾,而乘客深受其苦却无可奈何。作为缓解“打的”难的重要举措,重庆市政府决定在3月31日前,在主城区投放1350辆出租车。

  无论对于市民还是出租车公司,这似乎都是一个好消息。但此举对于缓解“打的”难只能是杯水车薪,更堪忧的是,这可能会将城市交通事业引上歧途。

  主张增投出租车的人,都有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理由:我国对大城市出租车数量有一个指导性标准,那就是每万人拥有20辆出租车。目前重庆市出租车万人拥有量是14至15辆,距国家标准尚有差距,而许多特大城市的出租车万人拥有量已远远超过国家标准,比如,北京为63辆、广州35辆、上海27辆、南京23辆,即使是和昆明、西安、成都相比,重庆出租车的万人拥有量也明显偏少。

  然而,每万人拥有20辆出租车,仅仅是住建部的一个指导性标准,国家并没有强制达到此标准。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特大城市或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地理地质、物流人流、人文习俗、经济发展等条件千差万别,不可能都用一个标准去套用。

  许多人也许会争辩:“打的”是因为出租车相对较少,出租车多了,“打的”难不就解决了吗?但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到底增加多少辆出租车才能缓解“打的”难?君不见,重庆自2008年末以来,已经增投了近千辆出租车,使主城区出租车数量增至8994辆,但人们却没有感觉到“打的”难有所缓解。我相信,这1350辆出租车投放市场后,很可能会像一颗石子投入大海一样不会有明显变化。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即便再增投1万辆乃至2万辆,“打的”难的问题仍然抹之不去。

  也许有人会说,那就增投到“打的”难不存在为止!然而,问题又来了:一是增投很难到底。再以重庆为例,作为一个不断扩张的特大城市,人口在不断膨胀,当重庆人咬着牙投放了满足600万人口需求的足够多的出租车后,主城区的人口已从600万增加到1000万,这时“打的”难依然存在。二是即使投放的出租车满足了市民的出行需求,另一个难题又会跳出来:车多路窄,天天堵车,车与路成了永远难以协调的矛盾。此外,出租车数量增加,还会急剧消耗本就短缺的天然气资源,给重庆“气荒”雪上加霜。

  那么,究竟如何缓解“打的”难?我认为,解决这个难题,要跳出出租车来看出租车。许多交通界人士曾告诉我,出租车到底是不是公共交通工具,现在没有明确定位。事实上,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很明显,出租车就是公共交通的补充,但不能将其定位为公共交通。如果定位为公共交通工具,就可能“天下大乱”了。只有发展公共交通,才能有效缓解“打的”难。

  我很赞成大城市发展轨道和地铁交通,而且建设的速度越快越好!如今,不完善、不健康的公共交通环境,成了许多地方的市民依赖出租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健全公共交通网络、扩大公共交通容量、增加公共交通手段、完善公共交通服务、改革公共交通体制,应该是缓解“打的”难的根本措施。只有让一些乘客摆脱对出租车的依赖,“打的”难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缓解“打的”难,还有一个有效办法,那就是提高出租车起步价。或许有人要骂我不为老百姓着想,但价格杠杆的神奇功效确实令人刮目相看。以今冬重庆出租车加收两元燃气附加费为例,乘客坐一次出租车,起步价由5元增至7元。仅仅两元之差,就让“打的”变得容易许多。许多乘客颇有感触地对我说:涨了两元钱,“打的”果真不再难。一些出租车司机也对我说:虽然起步价涨了,但生意相对以前清淡了。

  涨两元钱的作用何以如此立竿见影?这说明,出租车的乘客结构和公交车的乘客结构应该有明显区分,但以前5元钱的起步价,混杂了出租车与公交车的乘客结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打的”难。涨价前,许多乘客把出租车当成公交车坐,涨价后才把出租车当成出租车。只有把出租车当成公交车坐的那部分乘客改乘公交车,“打的”乘客才会减少。

  我并不是漠视民生的涨价主义者,但我认为,出租车票价适当上浮,反而有助于改善民生:其一,票价上涨肯定会缓解“打的”难,那些急于“打的”的人不再苦苦等待望穿秋水,而是能够招手就上,这难道不是大快人心的好事吗?其二、票价上涨后,那些把出租车当成公交车的乘客改乘公交车,支出反而减少,而那些有经济条件“打的”人,也不会因“打的”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正所谓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其三,票价上涨后,出租车司机工作量有所减少,更有利于他们安全驾车。

  所以,如果重庆仅仅只是投放1350辆出租车,这显然解决不了“打的”难。希望有关方面在再次面对一部分人增投出租车的呼声时,可要谨慎从之、冷静处之,千万别忘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原则。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