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率统计将逐渐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据报道,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正式实施调查失业率。从登记失业率统计过渡到调查失业率统计,或以后者为主前者为辅的格局,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出现。
这无疑将是失业率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进步,也将是促进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有理由呼吁,这样的进步越早到来越好。
关心失业率统计问题的人们或许还记得,在2008年底至2009年初时,中国社科院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分别发布的失业率统计数据相差甚多,前者称中国城镇失业率攀升到了9.4%,后者则称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2%。两个数据在公之于众后,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舆论曾普遍指责,两个机构的统计数据何以相差如此之大,其背后是否有更严重的失业率数据失真的问题?经事后解释,人们方得知,原来中国社科院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运用的统计方法不同,前者是通过调查失业率统计,而后者却沿用了登记失业率的统计方法。
手段不同,导致结果大相径庭,似乎也能让人理解。但是,几乎相差一倍的统计结果却也同时说明,两个数据中必有一个离真实状况相差甚远。鉴于两种失业率统计方法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距,这其实也就意味着,过去一直使用的登记失业率方法,很有可能无法摸清当下中国真实的就业现状,对失业人数及比例只能进行轮廓性的描述,但远远无法达到准确的程度。
其实,中国的失业统计已经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城镇登记失业率,通过对各级劳动部门层层上报的报表加以汇总取得数据;二是调查失业率,由国家统计局对住户进行抽样调查得到数据。不过,国家相关部门所做决策的依据,还是依靠城镇登记失业率。而调查失业率的统计,基本还停留在政府内部参考的状态。
现在,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学界,都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即我们长期以来沿用的登记失业率统计,没有能够真实反映出中国的失业状况。登记失业率的弊端,不仅在于会漏统计失业人数,有时候,一些已经登记失业的公民私底下进入非正规就业部门,也未能及时反映在登记失业率统计中。因此,总体上说,通过登记失业率进行统计,只能大体勾勒出失业状况。
这样的情形,问题是明显的。其一,当政府主要依据登记失业率来作相关决策时,由于所参考样本的自身问题,导致决策结果可能与政策目标有所偏离;其二,当调查失业率只能作为政府部门内部的参考,则社会公众对当下整体就业、失业状况无法有系统的认识,不仅知情权得不到完整保证,看问题也容易盲人摸象;其三,当不同部门间数据“打架”,且登记失业率的可信度愈加降低时,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受损。
进而观之,我们现在所谈论的登记失业率,还是指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劳动力的失业状况,未能包含在内。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09年中国总的流动人口规模1.8亿人左右,其中外出农民工是主体,去年末达1.49亿人。这么大数量的农民工群体,没有被纳入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范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且不少农村隐性失业人口,也没有能够进入政策评估系统当中。由此可以看出,目前的登记失业率制度,不是如何加以改进的问题,而是必须由登记失业率统计过渡到调查失业率统计——至少,也要及早进入以调查失业率为主的统计格局中。
有人担心,如果当下真实的失业状况比所估计的远为严重,一旦向社会公布,是不是会导致社会心理层面的恐慌?这样的担忧其实是不必要的。中国经济率先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这是中国社会之所以稳定,以及民众对中国经济怀有信心的重要理由。在危机最严峻的时候,曾曝出2000万农民工被迫返乡的消息——就业形势恶化至此,也没能对整个社会造成多大的负面冲击。相信民众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这应是一个理性的态度。
如此,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正式实施调查失业率,这表明了失业率统计正确的改革方向。从落实与推进的角度看,未来应加大财政投入来支持调查失业率的实施,循序渐进,逐步推进。调查失业率的及早实施,也将是统计事业的进步,必将对中国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