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赣鄱崛起的开路先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3日 09:13  中国经济时报

  ——江西省地矿局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大显身手

  ■彭定岗本报记者陈佳丽

  鄱阳湖是江西的代名词,是江西的名片,是大自然对江西的恩赐。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活跃着一支地质队伍,他们在环鄱阳湖地区开展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灾害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等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大力开展矿产地质勘查,助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江西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

  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选择。江西地矿人整装蓄势,全力以赴助推这一战略发展。

  五十多年来,江西省地矿局几经风雨,几经更迭,数次调整,组织结构不断壮大,产业经济迅速发展。地质工作覆盖社会各个领域,已经从单一的地质找矿发展成以地质勘查为主业,矿业开发、工程建设、多种经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建成了一支专业齐全、装备精良、人员精干的综合性地质勘查队伍。全局两万多名职工中,具有各类专业技术称职的有6872人,其中教授级高工119人、其他高级职称1649人,中级职称2822人;7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个单位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功勋地勘单位”光荣称号;3人荣获李四光科学奖,13人获得全国级劳模称号,174人次获得省、部级劳模荣誉;获得227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2项、二等奖52项。

  五十多年来,江西地矿人以昂扬的精神面貌站在时代的潮头,“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信念一代一代传承。如今,江西省地矿局工作区域已遍布国内23个省市区和十多个国家,“先行、求真、善搏、图强”的江西地矿精神,把地质工作者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富民强局目标而奋斗。江西省地调院西藏区调队,用生命在世界屋脊谱写奉献之歌,被江西省政府授予“地质尖兵”荣誉称号,成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标兵和楷模。

  近几年,江西省地矿局经济快速全面发展,各项工作成果显著。连续5年主要经济指标两位数增长,连续11年被评为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局属15个单位被评为江西省文明单位。

  农业地质调查为“生态”注解

  站在江西省丰城市一条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富硒路”的新梅公路至董家镇泉溪村的公路起点处,一块巨大的宣传牌“全力打造中国生态硒谷”赫然醒目,不远处丰城市委市政府倾力建设的“一带一园一村”富硒产业科技示范园已初具规模。2009年1月12日,中国地调局“中国生态硒谷(丰城)产业发展现场会”在丰城市董家镇泉溪村召开,6月15日,中国生态硒谷产业发展研讨会在丰城市召开,9月15日,“中国生态硒谷”在这里挂牌。目前,丰城市正按照规划,全力开发建设富硒大米种植基地10万亩,富硒油茶林2万亩,打造成绿色生态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旅游观光示范基地和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

  催生中国首个生态硒谷的,正是江西省地矿局在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开展的历时五年的农业地质调查。

  从2004年起,江西省地矿局开展了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对环鄱阳湖地区7个设区市的29个县、3.898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土壤、湖泊底积物、地表水、地下水的调查,农田、河湖、城市生态系统评价,鄱阳湖地区地质环境与农业地质区划、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及评价、长江流域(江西段)重金属污染追踪调查等多项专题研究。这是江西省目前针对环鄱阳湖地区涉及面最广、采集数据最多、最权威的一项科学调查。

  经过400多名科研人员历时5年的艰辛努力,获取了300多万个土壤和湖积物、水地球化学数据,完成了区内近4万平方公里54项指标的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以及扬子洲无公害蔬菜基地、余干丰收首相辣椒等10个子课题的研究;发现了总面积达4205平方公里的珍稀富硒土地资源,从而为丰城市打造“中国生态硒谷”奠定了基础;取得了70多万组可进行国际对比的分析数据,第一次系统展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球化学生态指数和举世关注的鄱阳湖水体及周边湿地环境指标。调查显示,该地区98.14%的土壤质量优良,95.67%的地表水基本未受污染,95.93%表层土壤符合种植无公害农作物,93.08%的旱地和92.95%的水田符合绿色食品产地要求。

  科学的数据,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一湖清水,一方净土”提供了最好的注解和依据。

  以服务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江西省地矿局对高安市富硒区的早熟梨、乐平市历居山富硒区的山野菜开展了专题研究,对军山湖水产养殖基地、奉新猕猴桃基地、樟树黄栀子药材基地等10个子课题研究成果及时推广应用,对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进行监测和评价,使江西绿色食品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有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他们的工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选择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江西省科学规划农业布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江西省地矿局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的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赞扬。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并现场考察,对他们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地调局将此报告给国务院参事室和农业部,引起国家层面的重视。“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调查”已被作为全国农业地质的典型应用成果向全国推介。

  矿产地质勘查为“经济”加码

  江西省地矿局作为江西省地质找矿的主力军,发现并勘查评价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中型矿床,使江西赢得了“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中国铜都”的美誉,以有色金属“七朵金花”为代表,奠定了江西工业经济发展所需矿产资源的坚实基础,使江西进入全国矿产资源大省的行列。

  “十五”以来,江西省地矿局牢固确立地质勘查的主业定位,通过多方筹措资金,以年均递增40%的速度加快地质勘查投入,从2001年至2008年八年来累计投入7.49亿元,地质找矿不断取得新突破,评价和探明了德安张十八铅锌银矿、会昌淘锡坝锡矿、贵溪下鲍银铅锌矿、波阳金家坞金矿、修水香炉山外围钨矿等一大批具有中大型规模的矿产地。通过创新原“五层楼”钨矿找矿模式,新发现了八仙脑、牛岭等8处具中大型远景的钨多金属矿;在西藏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发现了2处超亿吨的大型富磁铁矿床,取得了找矿的重大突破。实施“走出去”战略,在非洲、南美洲和亚洲周边等国家开辟矿产勘查和资源后备基地,取得了一批探矿权和采矿权,2008年有5个勘查项目得到了财政部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补助。

  他们在鄱阳湖经济区开展了大量的矿产地质调查和评价工作,基本查明了该地区矿产资源分布特征及优势矿产开发利用前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铜(金银)、铅、锌、钨、锡等有色金属矿产,铁、锰、钒等黑色金属矿产以及煤、石煤等能源矿产共计50余种,已探明工业储量的有39种。其中铜资源储量占全省总量的21.5%。高岭土、瓷石、水泥灰岩以及水泥配料黏土和页岩、岩盐、硅灰石、海泡石、河沙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新圈定出金属矿产类地球化学综合异常47处,划出找矿远景区16个,圈定出14处地热资源地球化学异常区,12处油气资源地球化学异常区。

  江西省地矿局将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成矿远景区带的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工作,重点做好九江—瑞昌和东乡—德兴地区铜多金属矿以及新余地区铁矿的整装勘查工作,加强高安—万载地区铜矿、景德镇地区金矿、贵溪冷水坑地区铅锌矿以及新余、丰城和乐平地区煤矿的找矿工作,力争通过5年左右时间,新增资源储量铜300万吨、金100吨、铅锌150万吨、铁矿石1亿吨、煤2亿吨。将以铜、铅锌、锡、钨等优势矿种的开发为基础,大力开展铜(贵)多金属异常查证和资源战略评价,加强油气资源成矿地质构造条件研究和地热资源的评价与开发,找到更多新的矿产地,着力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矿业经济圈。

  公益地质工作为“建设”铺路

  世界自然遗产,是自然界的稀世瑰宝,绝无仅有的“金字塔”。由于申报条件苛刻,程序复杂,竞争激烈,被视为“天下第一难”。2005年10月,时任江西省副省长的危朝安就被这“天下第一难”难住了:江西省申报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工作了大半年,拿出的材料,再次被建设部否定了。这时危朝安想到了江西省地矿局。他熟知这支队伍,并在西藏实地见证过他们的能力和实力。省地矿局临危受命,抽调一批精兵强将,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踏遍了三清山及其周边的每个角落,采集了大量的岩石标本,翻阅了无数的国内外文献,终于拿下了这场攻坚战,为三清山成功写入《世界遗产名录》立下汗马功劳。这仅仅是江西省地矿局近几年来开展旅游地质工作,全力挖掘江西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一个缩影。

  旅游地质:从2006年起,江西省地矿局先后协助各级地方政府完成了庐山世界地质公园、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柘林湖国家地质公园、景德镇高岭山国家矿山公园的报建工作,为这些旅游胜地的深度开发和保护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为江西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地热资源:为江西省发展绿色能源,省地矿局四处出击,寻找地热资源,先后在庐山西海、九江星子和南昌生米等地发现了地热资源和一大批优质矿泉水资源;在全省率先开展南昌市浅层地温能调查与示范工程研究,该试点成果表明,南昌市规划近300平方公里范围内,可利用的浅层地温能达400亿千焦,可供暖17亿平方米,可制冷12亿平方米。

  土壤固碳:江西省近几年低碳经济发展势头迅猛,省地矿局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农耕区土壤碳库与固碳潜力研究,初步查明农耕区红壤碳储能力、固碳潜力与碳输机制试验研究,探索研制监测土壤碳源汇的方法技术,为提高江西省土壤固碳能力,科学评估二氧化碳地球化学循环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提供依据。

  地下水:为解决红层和岩溶石山缺水地区居民饮用水问题,江西省地矿局大力开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先后启动了滨鄱阳湖地区和萍乐坳带水文地质调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优质安全饮用水源地。制定规划,拟从2010年起,用三年时间开展全流域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重点查明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的贮藏状况及分布规律,为应急水源地建设、农作物缺水区及人民群众安全生活饮用水提供战略性备水源地。

  城市地质:为配合重大工程选址、城市群和工业园区建设,江西省地矿局加强了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先后启动了昌九工业走廊、长江(江西)经济带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以及南昌等设区市城市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为鄱阳湖经济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

  地质灾害防治为“发展”护航

  作为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国土资源系统唯一模范代表、全国抗震救灾模范,江西省地质灾害防治专家颜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手中接过荣誉奖状;也因此,颜春作为江西省为数不多的代表之一,站在天安门国庆观礼台上观看国庆阅兵式。他是江西地质灾害预防、排查、治理专家,是江西省赴川地质救灾工作组组长,也是江西地矿局地灾防治队伍中的普通一员。

  江西省地矿局有这样一支专业过硬、作风硬朗的专业地质救灾队伍,他们不仅在省内是地灾防治方面的专家与权威,在省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作为江西省唯一一支派往四川的地质救灾专业队伍,其工作不仅得到了当地政府与群众的好评,也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高度肯定。

  近几年,为有效预防地质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江西省地矿局在全省各地市建立了日常监测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并实施了以市(县)为单位的覆盖全省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基本做到了“知识基本普及、工作群防群治”,有效预测和避免了多起重大地质灾害事故。

  为保障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水利枢纽和交通设施工程建设与安全,对九江县、湖口县等38个县(市、区)开展1∶10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查明了这些地区地质灾害及灾害隐患分布情况、发育特征、发育强度及其形成条件和发生规律,编制了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稿,为这些县(市)乃至全省的地质灾害防灾工作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指导地方政府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编制防灾明白卡,明确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区范围、监测方法、预警方式、撤离路线和防灾任务、要求、责任、联系人等,健全了地方政府防灾工作组织体系;开展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加强应急措施,自2003年起,每年汛期与省气象局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工作,并通过电视、广播、电话、传真、短信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开展区内重点调蓄水库的病险勘察和治理工作,在重大工程选址、地质灾害评估等方面开展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