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前危机与大萧条的比较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3日 09:13  中国经济时报

  ■杨正位

  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是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危害体现在:经济和生产下降30%左右,股市狂跌50%—90%;失业率高达20%—30%,贫困饥饿严重;世界贸易猛降65%,农产品价格下跌;危机4年后见底,经济恢复时间平均用了8年,出口恢复平均用了15年;危机的影响程度不一,苏联和中国等受到的影响小。

  当前危机与大萧条相比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对比两次危机,这次危机的更有利的方面体现在:

  一是金融救助与刺激经济更及时。大萧条时美国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美、法等国还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导致通缩及银行经营状况恶化。而现在全球协同行动,实行双扩张政策,避免了金融崩盘,有利于经济恢复。二是对保护主义的约束更强。美国1930年提高2万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引起其他国家报复,使世界贸易减少2/3。当前受WTO制约,尽管保护主义升温,但尚不至于发生恶性贸易战。三是国际协调与合作更强。上世纪30年代各国各自为政,发生了广泛的贸易战与金融战,德、意、日走向了“军事凯恩斯主义”。当前国际治理初具其形,G20峰会、国际经济组织等都强调共克时艰、协同行动。四是经济社会的缓冲空间更大。30年代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许多人流落街头、生活悲惨。当前各国社保体系更加完善,救急救穷能力更强。特别是当前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接近1/3,中、印等国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具有“稳定器”的作用。

  不利的方面体现在:

  一是经济泡沫更严重,“去杠杆化”更痛苦。从房地产看,大萧条时美国佛罗里达等地有房地产泡沫,但1926年就已破灭,且范围有限。这次危机前美国房价上涨1.7倍,次贷造成的损失将超过3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1/4?远高于日本泡沫破灭后的8.6%。目前危机前的泡沫遍及全球,世界大部分国家卷入其中, 1997—2007年美国房价上涨了107%、法国151%、西班牙195%、英国202%、爱尔兰220%,中国、韩国泡沫也很严重,欧洲金融杠杆率比美国还高。所以,当前危机的泡沫程度与范围都高于大萧条。

  二是财政赤字更加沉重,债务经济蕴藏更大风险。美国是典型的债务帝国,政府、居民和企业都大量举债,这是形成泡沫的“物质条件”。从债务根源看,两次大危机前的两极分化都很严重,都是共和党的自由理念主导。从全球债务看,欧盟各国国债余额占GDP比重也迅速超过60%的上限,日本则接近200%。2008年三季度美、欧、日政府净负债分别为6.5万亿、5.9万亿、4万亿美元,都是“资不抵债”的政府。今年及今后的财政赤字政策,更将为今后世界性通胀埋下隐患。

  三是国际经济失衡更严重,美元面临新的危机。从货币视角看,美国逆差持续扩大而不必担忧支付问题,根源在于美元的霸权地位。顺差国积累外汇储备,又不得不回购美国国债,形成“美国生产美元、别国生产商品、二者相互交换”的格局,出现商品和资本的双向环流。所以美国贸易逆差被称为“无泪赤字”。从国际债务视角看,美元回流使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务国。

  四是金融成为第一大产业,泡沫破灭的危害更加深远。2007年全球股票市值60.7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18%。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偏离越重,泡沫破灭后的危害越大。

  五是世界经济相互依赖加深,危机的传染性更强。本轮危机时全球经济的依存度明显高于大萧条时期。从外贸依存度看,大萧条时世界出口依存度仅为10%,2007年高达 28%,加上服务贸易后达32%,各国经济受贸易的影响更大,相互牵连的可能性更大。

  总之,这次危机与大萧条时相比,泡沫程度更高,债务负担更重,金融业受害更大,世界经济失衡更重,全球影响范围更深更广。

  当前危机的危害可能为大萧条的1/3—2/3

  在做出此次危机走势的判断之前,重新强调以下五点:

  一是历史地看,大萧条后最严重的危机不可能呈“V”字型恢复。许多机构都把这次危机与大萧条和日本泡沫经济相比,大萧条时经济恢复花了10多年,美国还出现反复,1938年经济增长重新下滑6.5%、制造业下降 37%、失业率升至19%,许多国家没有恢复就陷入二战。此次危机既存在危机应对更有力更有效的一面,也存在泡沫与危险程度更高的一面,综合权衡后危机程度并不轻。而且这次是中心国家的主导产业出了问题,可以说是伤在“七寸”,冲击绝非昔比,其恢复过程将是痛苦而缓慢的。

  二是现实地看,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依然不足。当前世界经济确实存在复苏势头,但各国政府为增强信心,竭力彰显经济中的任何亮点,“同比”不好就用“环比”,许多好转指标的同比降幅较大。多数国家的回暖有赖于政策的短暂刺激,基础并不牢固。

  三是金融领域的风险依然较大。当前的危机并非通常的商业周期危机,而是金融体系危机。虽然政府的超级支持避免了银行失灵,但系统性风险仍在。比如美国的商业地产可能引发新的危机,导致企业次级债的风险增加;银行亏损破产增加,贷款仍在下降;“有毒资产”只是暂时“冷冻”而不是根除,可能成为“毒瘤”复发与扩散。

  四是全球经济政策的“两难”和后遗症将日趋明显。全球性的财政、货币双扩张政策,虽然防止了金融瘫痪和经济雪崩,但这类似于“拆了东墙补西墙”,抑制了旧风险,滋生了新风险。政府也陷入两难,政策退出则可能使复苏夭折,继续扩张则会加剧新的风险。刺激政策也不得不“避实就虚”,大规模注入流动性是玩“虚”的,重新吹涨了股市、稳住并“复苏”了楼市;大规模增加财政赤字则使全球债务重新膨胀,这两者正是危机之源。

  五是经济深层问题的调整将是较长的历史过程。每次重大危机来临,很少有人相信会这么长,IMF在危机后的最初5个月内连续4次下调经济增长预测,说明极为缺乏远见。大萧条、日本泡沫、俄罗斯转轨都以10年计,即使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也是5年后才步入新的增长周期。一般经济短周期也是4年左右,这次当然更严重。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做出两个推断:

  判断之一:从目前看,危机程度可能为大萧条时的1/3—2/3。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可能下降10%以上、工业生产下降30%左右、外贸下降40%左右、失业率升至15%左右,预计2011年左右见底。复苏过程将是缓慢而曲折的,不排除大的波动与反复,可能是“迅速下滑—底部徘徊—振荡调整—缓慢爬升”,是宽“U”型甚至“L”型,“U”型底部宽5—6年以上。当然,历史的演化充满互动、偶然及多种变数,国别情况会有差异,中国、印度等国将会率先走出危机阴影,呈现窄“U”型;有的国家会呈“W”型,美、英等国可能接近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情况,出现“L”型。

  判断之二:大困难期、大分化期、大矛盾期、大调整期。大萧条后世界一步步滑向世界大战深渊,尽管当前危机中尚无世界大冲突的迹象,但局部矛盾冲突增加势所必然。值此多变之秋,正是国际经济政治的大困难期、大分化期、大矛盾期和大调整期,也是我国的大机遇期和大复兴期,我国有望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

  针对国内外新形势,建议如下:一是做好打“持久战”准备。以8%左右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更加关注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更加关注出台的救急政策的后遗症;扩大内需应顺势而为,注重扩大消费的长期历史过程,注重投资与贷款的利润和效益,注重社会投资和经济内生动力,注重体制变革这一持久动力。二是始终谨防泡沫风险。密切关注房市股市,认清泡沫经济“癫狂—恐慌—崩溃”的基本规律,特别是要认真研究高房价与城市化进程、居民买房能力的矛盾,深刻认识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在房价上涨方面利益一致的重大隐患,努力探讨住房中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居者有其屋的对策,加大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支持力度,慎防房市泡沫。三是高度关注全球“双扩张”政策的后遗症。危机后世界上有这么多与实体经济无关的钱投下去,有这么庞大的财政赤字规模,今后对世界经济的危害究竟在哪里?对我国有何影响、如何应对?都值得深入探究。特别是对可能到来的美元贬值和通胀风险,宜提前防范。四是用“世界发展失衡”代替“国际经济失衡”,将使我国获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扩大内需,缓解贸易失衡,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发达国家增强国际责任,既要考虑贸易失衡,更要考虑发展失衡,推动缩小南北差距,促进世界和谐稳定、平衡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战略观察》杂志社)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