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紧箍咒”将终结还是延续牛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3日 08:06  南方日报

  当去年年底投资者还在为跨年行情津津乐道的时候,却在2010年的春天遭遇了当头棒喝!在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A股失守了3000点大关。

  让A股掉头直下的直接推手是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的意外收紧。继央票利率上涨、准备金提高之后,监管层开始明确警告银行要控制信贷增长。而机构投资者对于加息的语气也开始大幅提前。一时之间,地产、银行、钢铁等对政策敏感的蓝筹股纷纷跳水,导致“二八行情”成为镜花水月。

  但是也有市场人士认为,微观经济已出现过热迹象,提前收紧信贷是好事。刺激政策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这就好比人生病了需要注射点滴补充营养,但却不可能长期注射一样。管理层适时唱起的“紧箍咒”可以让A股在更稳健的经济基础上运行,延续牛市的周期,股市此时的下蹲是为了更好地站起。

  本次经济圆桌,南方日报分别邀请了来自国际投行、国内大型券商和基金公司的专业人士,请他们就当前货币政策和股市的关系进行讨论。

  ■话题背景

  ●1月12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受此影响,次日股市大幅低开,收盘下跌3.09%。

  ●1月18日,央行召开窗口指导会议,央行表示将对个别信贷突增的银行提高带有处罚性的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市场恐慌情绪于20日爆发,当日股市大幅下挫2.93%,并连续击穿5、10、20、30日均线,此次下挫一举成为市场由高走低的“分水岭”。

  ●1月21日,央行公开市场三个月期央票中标收益率再度上行4个基点。次日股市低开低走,一根长长的下影线预示着市场的不安心理。

  ●1月26日,数家被央行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商业银行于当日缴款的消息也造成市场流动性明显紧张,当日股市下跌2.42%,第二个交易日3000点轻易“失守”,市场信心遭遇沉重打击,股市开始步入不明朗的状态。(彭国华)

  ■本期主持

  ■本期嘉宾

  龚方雄摩根大通中国投资银行副主席、中国区董事总经理

  陈文招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

  王鹏辉景顺长城内需基金经理

  ■个人观点陈述

  A股处于相对合理的位置

  单纯悲观不可取

  主持人:近期关于货币政策的一举一动,都会刺激投资者敏感的神经,即使是估值非常便宜的银行和地产股,也遭到机构的抛弃,货币政策的威力是否真有这么大?如果即将公布的1月份经济数据显示CPI快速反弹,是否又将给A股带来沉重压力?

  龚方雄:今年中国经济的问题不大,我个人看GDP的增长可能超过10%。主要的风险在于通胀,我们认为全年CPI平均3%左右,但第一季度有可能超过3%。但原因在于去年第一季度的基数很低,所以大家也不要恐慌。我认为,对于价格体制改革导致的物价上涨是好事,这是对过去扭曲价格的纠正。另外,农产品价格的上升也是良性的指标,它有利于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内需,是良性的不是恶性的。

  之前市场普遍预测货币政策在二季度才开始紧缩调整,但现在市场预期一季度通胀会超过3%,由于存款利率只有2.25%,负利率出现会导致加息的提前出现。但实际上短暂的负利率是正常的,难以避免的,要看长期利率走势。另外,如果经济增长10%的话,通胀3%到5%是正常的。目前中国的通胀主要是输入型通胀,所以我认为控制通胀的最好的办法是人民币升值而不是加息。

  王鹏辉:我们认为市场震荡是正常的,恐慌是多余的。年初以来市场出现下跌,主要导火索是政策退出的时间和力度超出市场预期。市场对央行上调准备金后,采取加息等进一步紧缩措施的预期逐渐增强,造成了市场悲观情绪蔓延。但实体经济仍然正常,宏观数据也能显示国内经济基本面表现强劲,对市场有较强的支撑。从估值比较来看,中国A股市场无论是横比还是纵比,都处于相对合理的位置。因此,单纯因为政策退出而过度悲观是不可取的。

  陈文招:尽管从当前的经济数据看,经济形势总体上处于高增长温和通胀的状态,但是投资者却很担心,一方面担心政策收缩和退出后经济增长失去恢复的动力;另一方面担心如果不收缩货币政策,通胀会快速上升。政府似乎只能在夹缝中生存,需要在经济增长和通胀之间寻找到平衡;而股市似乎要在经济增长、通胀、政策的博弈中选择方向。

  最近市场处于极度恐惧之中,恐惧通胀快速上升、恐惧货币政策调整像2004年那样导致经济趋势和股市发生改变,但我们认为市场有可能高估通胀形势和近期货币政策调整的影响效果。从通胀形势看,随着中国提高准备金率和美元近期的反弹,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了稳定格局,通胀快速进入失控状态的概率较小。

  ■观点交锋

  底部区间机会大于风险

  VS今年股市赚钱不容易

  主持人:的确目前投资者对于通胀和货币政策的风向关注很高,投资者应该关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应该如何去把握市场的节奏,“通胀无牛市”的历史是否会再度重演呢?

  陈文招:从通胀形势看,随着中国提高准备金率和美元近期的反弹,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了稳定格局,通胀快速进入失控状态的概率较小。按照我们上述的分析逻辑,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如果CPI能够稳定在温和水平,同时出口能够继续当前的复苏趋势,那么无论是对通胀压力的担心还是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心都会大幅减小,市场也将有可能对此前过度恐慌的心态进行纠正,因此,建议密切关注即将公布的通胀率数据和出口数据。

  对于政策的超预期,我们的判断是:第一,及时、适度收缩货币政策和退出去年的过度刺激性政策,有助于减缓和平抑未来的通胀压力;第二,虽然由于经济增长因素的不同步性,即使适度紧缩货币政策和退出过度刺激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但由于外需滞后回升、紧缩货币政策不能影响外需等原因,经济增长趋势不会出现明显回落。

  因此,短期内货币政策变化预期和经济增长因素交替会增加市场的波动性,但中期内我们认为市场机会仍大于风险。

  龚方雄:从去年12月份开始,我就变得谨慎。当时国内所有券商都是看4000点高位,但我说4000点做不到,因为今年全球和国内退出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形势更为复杂多变,因此今年股市赚钱不太容易。所有人都说是前高后低的时候,反而出现了前低后高的情况。

  但突破4000点不是没有可能,要符合哪些条件呢?一是经济的增长在10%以上;二是央行有加息,但是基准利率不超过3%;第三就是人民币汇率上浮3%到5%。如果这几个都做到了,中国股市是有可能到4000点的,但如果有条件不符合,那市场恐怕还是会出现较大的震荡。

  陈鹏辉:2010年基本是震荡行情。不错的经济面和合理的估值决定下跌空间有限,而政策的调控也会抑制上涨空间,经济面和政策面的两相对冲下,市场上涨和下跌的空间都有限,维持反复震荡的市场格局。具体的底部点位无法预测,但拉长到三五年的周期看,目前市场整体是在一个大底部的区间。

  对于后市,策略上应该是越跌越买。由于市场行情受政策面预期的影响较大,目前布局的思路有两点,一是受政策影响较小的领域,如TMT、医药等行业。另一方面,侧重布局成长股,把中长期成长空间放在第一位。展望未来3-5年,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的起点,市场对此没有充分的反应,在目前的位置投资成长股是非常好的时机。

  ■圆桌共识

  流动性不如去年,

  市场趋势先抑不改后扬

  主持人:市场短期陷入了“流动性”不足中,这是否是今年资金面情况的缩影?这将给市场带来何种影响?近期银行、地产股连续下挫,前期部分小盘股也开始杀跌,你认为一季度哪些板块或行业有较大机会?

  龚方雄:如果资产有泡沫,市场跌一跌也是好事。但现在很多人都持中国资产有泡沫的观点,其实并没有根据。目前构成A股指数主体的大盘蓝筹股估值按今年市盈率算是20倍,明年市盈率20倍都不到,20倍能算是泡沫吗?

  对于银行股的悲观并不是基本面而是缺乏信心。现在银行股扩大资本金在市场融资,股价就暴跌。银行扩大资本金,拿到钱之后继续放贷,股本回报率可以做到17%到18%,而成本只有2%左右的利息回报。牛市的时候是好事,但是现在市场信心缺乏,投资者反而纷纷抛出。即使是风声鹤唳的地产股,其实也没有问题。房地产去年成交量很大,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实际上去年锁定了今年的利润,即使目前遭到了政策打压,但是盈利成长依然有25%到30%,现在市盈率甚至不到20倍。

  王鹏辉:与2009年相比较,今年的流动性将大大改变,信贷不可避免地有所收缩,企业盈利改善会吸引部分资金回流实体经济,IPO规模扩大也影响着流动性的变化。流动性降低直接影响较大的是大市值股票。由于流动性不如去年充沛,继续依靠流动性推高市场的估值水平很有难度,市场整体估值难有大提升。

  地产和银行是受信贷等政策影响最直接的板块,在因政策而调整的市场中难有太多的机会,下跌也可以理解。小盘股所处行业多受政策影响较小,且成长性较好,因此活跃程度较高。一季度政策退出的趋势不会改变,因此有较大机会的板块也自然地集中在受政策影响小的这些行业里,如TMT、医药等行业。

  陈文招:货币政策紧缩预期加剧短期内市场波动风险,但中期内,货币政策适度收缩有助于防范通胀风险、经济增长因素由投资向出口的转换有助于在政策退出的背景下延续经济回升趋势。我们认为市场趋势先抑不改后扬。

  行业方面,继续推荐航空航运、化工、必需消费品如食品饮料和服装、世博会主题相关的旅游等,短期内关注银行股和下游家电行业的反弹机会,另外,煤炭股快速下跌后估值已经合理,建议适度增加配置。

  南方日报记者贾肖明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