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空车门”背后凸显了哪些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3日 06:59  中国经济网

  春运时节,一票难求。然而,1月30日春运第一天,却发生了一件戏剧性的事件。深圳火车站发出的首趟L252次列车上座率仅8%,只有100多名乘客乘车。事件一出,立即引来社会极大关注,网友戏称之为“空车门”事件。

  2月1日,深圳火车站有关负责人解释称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很多企业在1月底2月初没有放假计划,大部分外来工因此未能请到假;二是部分外来工团体票订票企业临时取消了订票计划。

  此说法却引来了众多网友的“拍砖”和质疑,人们认为这两个原因过于牵强,经不起推敲。既然是“车票早已售罄”的列车,为何却只有8%的上座率?难道这些外来工个个皆大款,集体商定不退票?既然明知请不到假,为什么齐刷刷早早买了这趟车的票?

  接着,戏剧性事件再次发生。面对网友和媒体的质疑,相关铁路部门第二次发布消息称,经深入调查L252次列车上座率低并非企业放弃订票情况所致,而是客流需求不足。

  有关铁路部门在回应“空车门”事件时,在一日内先后公开做出两种不同的解释,最终将事件原因归咎为客流量不足。由此看来,有关铁路部门在“空车门”事件上简直是无可厚非,一点责任都没有了。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也许有关部门把公众的智商想的过低了。一日之内,先后出台两种解释,而且都出自有关铁路部门,作为“不知情”的民众,我们到底该相信哪种解释?在匆忙推出第一种解释,公众集体质疑后,有关铁路部门又在一日之内匆匆推出第二个“免责”解释,而且号称经过“深入调查”,这样的“深入调查”能得到公众的信任吗?显然不能。

  “空车门”事件,我们看到有关铁路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鲁莽、不负责任和随性而为,缺乏一种严谨、认真、负责、踏实的工作作风,这无疑只会使事件变得越来越糟。在有关部门作出第二种“免责”解释后,网上不利舆论的再次爆发就是证明。

  每年春运,无不是对铁路各级部门的一次巨大考验,也是对铁路各级部门应急工作的一次检验。任何一个突发事件,哪怕再小,如果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到春运工作的大局。

  依笔者来看,“空车门”事件并不是一件坏事,而且在此春运刚刚启动之时,如果我们有关铁路部门能对“空车门”事件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反思,查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我们工作中的缺陷不足,及时进行“亡羊补牢”,依然“为时不晚”。

  解决“空车门”事件并不难,关键在于我们有关铁路部门是否能在第一时间将有关信息进行公开批露。只有将相关信息及时对公众开放,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才能得到公众的理解。

  推行火车票“实名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掌握供求信息!那么既然推行了“实名制”,所有来买票的乘客信息都会记录在案。到底是哪些乘客买了车票又没乘坐,有关铁路部门不妨及时将这些空置的乘客身份给予公布,“空车门”的真相当会自然浮出水面,又何须有关铁路部门劳心“调查”还不讨民众的欢喜。

  另外,铁路部门应该以“空车门”事件为鉴,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强售票的信息公开度。比如不妨每个车站把所有订票单位的订票详细信息都公布在网上;加强订票单位的管理,订票单位信息完全实现计算机软件自动管理;应该建立制度以规范订票业务,订票单位订的票应该在乘车日期前的某些天后就不允许退票,如不购买就由电脑自动取消等等。

  只有加强铁路部门的信息公开度,才有利于民众监督,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才能在类似“空车门”的舆论纷争中赢得主动。

  (责任编辑:侯彦方)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