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际财经 > 2010达沃斯(冬季) > 正文
“十年前,这里是BBC、CNN、CNBC等西方主流媒体的天下,中国媒体只是很小的聆听者;但是时过境迁,十年后,包括财经频道在内的中国媒体不管是硬件软件还是报道人数、报道规模,都可以和世界顶级媒体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昨天,站在央视财经频道首次在达沃斯搭建的“中国之家”门口,央视财经频道主播芮成钢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等这一天等了整整十年。
提问芮成钢:2010,世界会怎么样
亲历十年达沃斯,芮成钢不仅是一个报道者,更是一个观察者。
回顾与达沃斯论坛十年来的缘分,芮成钢不禁感慨万千。
十年之前的2001年,第一次前往瑞士报道达沃斯论坛时,芮成钢刚刚做财经记者两年。“那时的我是一个纯粹的聆听者,仿佛只是在这个国际性的讲坛上受教,只有获取而没有参与。”其实想起来,当时的中国也何尝不是如此,只是达沃斯论坛上的一个小角色,静静地聆听,任凭西方大国品评。
十年来,中国和世界的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受人关注的话题。与此同时,芮成钢也从单纯的聆听者变成了参与者,担任达沃斯论坛多个委员会的委员,他个人的成长也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十年之前,在达沃斯论坛的参会者眼中,中国只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人们只知道它很重要,但不清楚重要性到底在哪里。在两年后的2003年,一些先知先觉的欧美人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中国身上,他们对中国刚刚取得的成绩感到怀疑,于是出现了“中国崩溃论”的说法,而到了两年之后,随着中国证明自身发展实力的稳固性,“中国崩溃论”又为“中国威胁论”所取代。中国的出场似乎与整个会议的气氛格格不入。而到了2008年,世界已经将中国看作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在西方世界陷入金融危机之后的2009年达沃斯论坛上,中国不仅不再是旁观者和局外人,而且被封为拯救世界经济的最后希望,被视为福星一般的国家。
在十年之前,一名国际500强企业的CEO进入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室,都会被视为一件大事,而在去年的达沃斯会议上,芮成钢在三天之内采访了56位全球顶尖企业的CEO,各国商界领袖争夺在中国媒体上出镜的机会。
“2010年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这改变了中国的时间表。”芮成钢说,在本次会议上,他和同事精心打造了一个关于中国的重要议程,其主题是如何处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全球意义。
另外还要探讨如何管理世界对于中国的预期。在过去的十年里,外界对中国的判断不断出现误差,因为中国的确是一个不容易读懂的国家。“现在我们也许应该小心外国对中国的‘捧杀’,但也不应完全以恶意去揣摩别国的心理。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被世界高估的通道,我们应该管理好世界对我们的预期,不被赞誉冲昏头脑。也不要让世界对我们失望。”芮成钢说 。
在经济危机的浪潮逐渐退去之后,中国和世界都有许多潜藏的忧患遗留了下来,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的未来将会如何,中国的未来将是如何,这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在本次的达沃斯论坛上,中国未来增长曲线的转变和发展方式转变,尤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期待,芮成钢报道他经历的第十次达沃斯论坛,并和50位全球政商领袖一起告诉读者:2010年,世界会发生什么?
连线:
中国要自我表现,更要懂得分享
一栋小巧而别致的别墅,距离论坛主会场只有几步之遥。在它的门口,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大门上高高悬挂着“中国之家”的红色标志。这些红色的元素成为白雪皑皑的达沃斯一抹最耀眼的风景。这就是财经频道的前方大本营,创下了多个“第一次”。
这个建筑是上世纪30年代的别墅,“中国之家”二楼的工作间,是它最核心的场地——财经频道专门搭建的演播室。从昨天起到31日,众多政界、商界的领袖被请来到这里,共同探讨本届达沃斯论坛上的经济热点话题。
演播室里最特别的一个区域,是它的阳台。站在那,小镇的美景一览无余。昨天中午,瑞士时间12点左右,芮成钢与三位嘉宾在那里与北京演播室进行实时连线,本报第一时间跟踪报道。
“今年有关中国的话题各方都很期待,特别是对中国快速复苏的期待,我个人觉得有点过。”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表示,中国在新经济的结构调整中和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会变得很复杂,有很多问题继续急需解决,因此需要异常冷静。
“每年的达沃斯论坛都选择在这么冷的天举行,就是希望我们能冷静想一想。”美国汉鼎亚太公司董事长徐大麟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说,现在是大动荡时代,世界变动很快。中国是一个会强盛的国家,在值得骄傲的同时,更需要警惕,很多危机正在潜伏。因此他认为,中国在表现发展成就时,还需要和邻国分享,正所谓“天涯若比邻”。
WPP集团全球CEO马丁爵士认为,这届达沃斯透露出三个大趋势,一个是全球经济重心的转移,从西方国家向东方国家转移,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转移。另一个趋势是新技术的兴起,比如物联网、低碳经济,这将改变今后的商业规则。第三个趋势就是危机后,成本要素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对于中国来说,这些趋势需要好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