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哪一个民间论坛能够如达沃斯论坛一样拥有世界性的吸引力,这是施瓦布的功绩,是瑞士的胜利。2010年已然开局,一年一度的达沃斯论坛照例在1月举行,照例吸引了大量的企业领袖、国际政要及媒体领袖等参会。1月的达沃斯或许仍如往年般被白雪覆盖,但议题在变,与会者中,也许会有许多新的面孔出现。
我们很难说,这是一次后危机时期全球性的各类领导人会议。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究竟有没有真正走出那场弥漫于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有定论。乐观者或认为世界经济已经走过了一个黑暗的阶段,但悲观者可能觉得世界其实仍处于危机中,至少复苏本身显得十分脆弱。如果撇开这样的争论,则会发现,在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基本就是G20峰会及哥本哈根会议的延伸与继续。
本届年会的主题,确定为“改善世界状况:重思、重设和重建”。从全球文明进步的漫长进程观之,“改善世界状况”是一个带有永恒色彩的议题,也永远充满诱惑性。具体来看,本届年会的议题丰富,却也没有出人意料之处。2500多名与会领导人将讨论全球面临的各种紧迫性问题,包括经济形势、气候谈判和如何改进国际合作体制等,当然,也会谈及海地震后的重建。
这是一个远不完美的世界。经济领域明显存在失衡、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仍在不断拉大、全球气候变暖背后的利益博弈十分激烈(这直接导致哥本哈根会议的结果不尽如人意)、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不足以满足实际需求、国家(地区)间的合作机制并不完善。有些时候,尽管“地球村”的“村民”们都能够意识到彼此合作对于共度危机及求取共赢十分重要,但实际的举措却可能偏离原先的目标——贸易保护主义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借用英国学者拉斯基一本著作的名字——《我们时代的难题》,可以看出,近年来历届世界经济论坛的核心议题,都聚焦了当前这个时代的难题,今年也不例外。世界经济论坛的组织们或认为,世界的总体经济形势、气候谈判的发展,以及国际合作体制的改进等,都是迫切的难题,也是核心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是改善这个世界基础性的任务与使命。
关键点恐怕在于,如何去重思、重设和重建?比之海地震后重建这样的具体问题,诸如气候谈判与博弈及改善世界政经秩序等,明显要困难许多。当然,这不是说,海地震后重建作为一个紧迫性的题目,容易得到化解。最近,国际媒体已开始讨论海地与中国汶川震后出现的不同情景,其中反映出的,还是对海地未来命运的忧戚。这意味着,即便是一个目标清晰、思路也不繁杂的议题,其解决过程同样充满困难。
在某种意义上,重思比重设和重建更为重要。比如,一场弥漫于全球、深刻影响现实世界的金融危机,首先是一场价值危机。当一些国际媒体刻意将危机的源头引向中国,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战略导致了危机的发生时,解决问题的努力很容易成为一种徒然。原因在于,如果人们罔顾金融危机源头在华尔街,是股东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的内在缺陷所致这样的事实,那么后面纠错的努力,便会显得苍白而无力。
重思的含义之一是反思。在一个全球政经秩序不断发生变化的世界里,在世界走向平坦抑或仍不平坦的争论中,需要重思来形成新的共识,并将共识转化为实践。很多政治家一边高呼着国际合作的口号,一边在各种压力的胁迫下,所作所为却与强化合作背道而驰。如此,改善世界状况可能成为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止于愿景,难以变成真正的现实。
很明显,一两个国家或大国集团不可能解决全球的问题,多极化和多边主义是大势所趋,这个共识已少有争议。传统意义上的G7不行,国际舆论制造出来的中美G2概念,也不行。“地球村”的事情,需要全体“村民”的努力。不过,在现实当中,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仍不鲜见。在各自责任的担当上,一些“村民”未能体现出相匹配的态度,这一点,在哥本哈根有清晰的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有些时候被人为搁置起来。
无疑,重建世界政经秩序,也是改善世界状况的必由之路。在金融危机深刻影响现实世界的背景下,推动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与重建国际金融秩序的诉求,理应有更多的倾听者和实践者。当然,国际机构的重建不仅于金融领域,国际贸易、政治机构的改革方面,有相似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