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园孵化智能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22日 22:18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胡 钰 北京报道

   电灯、电话、汽车、蒸汽机、橡胶、混凝土、摩天大楼、航天飞机……世博会的科技创新浓缩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当时钟渐渐拨至2010年5月时,一次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将在中国上海拉开序幕。

  智能化世博园

   新年一过,报名担任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的刘辉越发忙碌了。在高校学习通讯技术的他告诉记者,世博会将是一场最新的信息技术的“大阅兵”,包括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3G技术等都令人充满期待。

   “在这部手机上绑定了电子地图,到时候我们通过它就能找到世博园区的餐厅、便利店。”刘辉给自己刚刚更换的3G手机起了个新名字——“世博全功能仪”,它除了可以查阅世博相关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下载电子地图之外,最令人新奇的就是“刷手机”逛世博园。

   “手机门票业务是历届世博会门票史上的一项创新。”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全球第一个TD-LTE示范网将在上海世博园区创建,而TD-LTE正是要为中国创新技术角逐国际4G的主流标准奠定基础。“这使中国通信企业在国际新一代移动通信领域第一次具有领先机会,而不仅仅是跟随。”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这样表示。

   其实,不仅是TD,一场全规模、爆炸性增长的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大跃进”正在上演。3G上网、手机电视、园区导航、交通导航、世博信息导航、世博客服热线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同为世博会构建了一张信息化的全网,世博园将成为一个初步“智能化”的园区。

   此外,在100天后的世博园区的任何角落,手机、电脑、电视上都可以实时流畅地观看高清视频节目。在世博村酒店的客房,物联网应用的样板也将呈现,游客将体验智能家居的神奇。

   而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世博科技创举,都与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大背景直接相关。

   “2009年,三网融合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此前国务院还通过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包括企业、城市、农村都要纳入到信息产业升级这个体系中。”知名电信专家、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剑秋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近五年,国际通讯信息技术发生了巨变,中国也已走过自己的3G元年。可以说,在大幅降低信息成本、提高通讯效率方面,中国已经突破了技术瓶颈,很多信息化业务和服务已到该实现的时候了。

  无线城市初现端倪

   据了解,100天后,被注入智能化基因的还有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以及这些城市里的小百姓和他们的大生活。

   “手机就是一个钱包,公交、商超,甚至是买电、金融支付都可以刷手机。”刘辉说,这样的设想已经在上海逐步变为现实。

   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国家传感网标准化工作组组长刘海涛告诉记者,如果在家中布置一些传感网节点,未来就可以实现远程家居感知监控,包括家里有没有小偷进来、孩子在家是否安全、父母身体是否健康等信息,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随时准确掌握。

   “我的老家厦门应该是全国第一个无线城市。”刘辉告诉记者,比如看病环节,所有的厦门市民都可以通过手机查阅病历甚至预约挂号,并在当地的36家医院共享病历。据厦门市信息产业局局长吴杰介绍,仅此一项无线城市服务,就为市民节约了2000多万的费用。

   “2008年参与到‘无线城市’建设的城市就多达50多个了。”曾剑秋向本报透露,各地政府在建设“信息社会”上都树立了自己的目标,不过,应该采用什么技术、采取何种商业模式,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厦门只能起到参照作用,各地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来摸索。

   但毫无疑问的是,这张无形的“智能化”网络已经开始渗透到城市管理的许多环节中。

   城市安全是一个全球命题,世博会期间更显重要。本报记者获悉,“无线移动视频监控”将从世博会开始,正式大规模运用于城市安全管理,包括公共场合、社区、热点商圈、交通物流以及节能环保,都可以随时随地被监控。

   城市交通也变得智能起来。“通过电脑,管理人员就能看到世博局车辆的实时运行位置、线路和车速,检查车辆是否按照规定的线路行驶。而且车上装有紧急报警装置,一旦发生意外,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表示,“车务通”、“城管通”、“警务通”等数字业务服务都将陆续在上海亮相。

   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中国城市中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可随时通话,工作、生活、娱乐更加便捷和多样化。

  低碳梦想照进现实

  本报记者 赵 岩 上海报道

   走进位于上海浦东的一家科技公司,打卡处的墙上,红色标语清晰地写着这样一行字:支持世博、倡导低碳、绿色出行。

   该公司职员王晓对本报记者介绍,3个月前,公司就已经开始宣传低碳理念。在世博会倒计时200天的时候,公司要求他们尽量步行上班,为城市环保作出贡献。“现在,‘环保’、‘低碳’是时尚,年轻人很容易接受。”王晓说,在世博会倒计时100天的时候,他们几个朋友会走上街头宣传环保理念。

   1月21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进入了倒计时100天。环保、低碳概念正深入到上海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而在未来的几个月时间里,这一理念还将随着世博会的召开向全国铺展。

  世博成发展引擎

   21日,本报记者走进了尚未完全竣工的世博园内,绵延一公里的“世界轴”俨然已成为一条“低碳环保示范走廊”。足球场大小、喇叭状开口的“阳光谷”相当吸引眼球,它上采阳光,下蓄雨水,预计能为世博园区提供5万立方米生活用水,相当于世博园区规划用水量的一半;主题馆、世博会演艺中心等多所场馆的外墙已种植大面积的绿化植物,将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

   一位在上海世博园建筑工地工作的项目经理对本报记者表示,世博园内的一砖一瓦,一车一灯,节能减排新技术的应用可谓无处不在。“毫不夸张地说,国际上目前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生态技术,都已囊括其中。”

   “早在世博会方案设计之初,低碳环保概念就已经放在其中,2010年世博会将成为中国低碳实施的推动剂。”10月初,上海市常务副市长杨雄在一次发布会上提出,“低碳世博”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

   不仅如此,在世博推广活动中,低碳概念时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已经先后在全国十几个地区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就是普及低碳理念,这也是本次世博会的主要目的之一。”世博局新闻宣传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从现在反馈的情况来看,效果十分理想。”

   上海市环保局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成员单位,牵头负责绿色世博的任务,对于低碳世博的研究,从去年就已开始。“我们期望举办一届环境友好的低碳世博会。全过程贯彻低碳理念,尽可能避免和减少碳排放,同时采取必要措施抵偿世博会举办过程中增加的碳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

  低碳理念渗透国家战略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目前,低碳经济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

   去年6月和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次重要会议上强调:“要把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还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9年10月25日,国家发改委分管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的副主任解振华抵达上海,考察世博会的低碳实践情况,是他此行的主要内容之一。

   事实上,在金融海啸尚未退去,经济复苏仍待稳固之时,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复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李稻葵对记者表示,低碳经济有望成为经济复苏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近日透露,为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将积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做好政策指导和试点示范,继续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同时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

   与此同时,信贷结构同样不断向“低碳”概念倾斜。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近日表示,中国银行业应在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内地经济结构向“低碳”转型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探讨建立节能环保金融长效机制,从业务流程与规则上把好项目关和惩罚关;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开展绿色信贷及其他低碳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市场中的商机

   事实上,在政策导向下,一些企业已经早早参与到低碳经济中来。

   去年4月,占地6000平方米、总投资达4亿元人民币的“上汽—通用企业馆”正式奠基。“不需加油、没有尾气排放、能分析路面情况、能与人对话等等,很可能是20年后我们所享受的新式汽车生活。”馆长金麒对本报记者说。

   金麒对记者表示:“我们以‘直达2030’为主题,凝聚着面向未来的思考,也就是为汽车行业寻找转危为机的长远之策。”

   低碳世博并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念的宣传上。作为一个技术和经济的全方位展示平台,上海世博会期间,在展示最新低碳技术的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的低碳经济也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农克强认为,环保能源产品未来大有“钱”途。“西门子的环保能源收益年平均增长10.5%,预计2010年环保订单达到40亿欧元。”

   同样作为国际新能源利用的另一家巨头,GE在2009年12月13日公布的一份销售数据中显示,绿色创想产品正在成为GE中国区的新赢利增长点,前三季度销售收入达到6.56亿美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实现了近50%的增长。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应对未来国际竞争,企业应该有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国外的大公司每年投入10亿美元研发低碳技术,它们看到的是20年后的回报。希望更多中国企业也能看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谢岳峰:网上世博“好看好玩”

  本报记者 胡 钰 北京报道

   让年轻的互联网与历史悠久的世博会激情碰撞,是上海世博会不得不提的一笔,网上世博会被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评价为“世界展览历史上一次革命性的创举”。作为上海世博会惟一互联网高级赞助商,腾讯公司主要负责网上世博会的总集成、总运行、总维护。近日,腾讯世博项目中心总经理谢岳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华夏时报》:网上世博会新在何处?

   谢岳峰:网上三维体验是网上世博会最大的特点,这其中不仅包括三维的园区,还有300个以上的网上展馆,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展馆是由参展方来建设的。网上世博会的出现可以说是前无古人,也让中国互联网15年的创新积累和创新财富有了一个新的舞台。去年11月上线的网上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体验版,就已经带来很多新奇的体验。比如点点鼠标,就能以360度的飞翔视角来游览百余个世博虚拟3D展馆,还有海宝担任虚拟导游解说。此外,在全球最大世博网络互动社区平台“i城市i世博”里,社区、空间、QQ IM等互动产品紧密连接,4亿多网民可以与世博零距离、无时差接触。倒计时100天时腾讯推出的“百日许愿”活动和“腾讯世博网络志愿者接力”,再次让世博会立体、形象地植入到大众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中。可以说,一个由亿万网民开创出的全新世博正在走来,这就是创新的最好体现。

   《华夏时报》:网上世博会强调的“好看好玩”也是一次全新尝试,有何进展?

   谢岳峰:好玩主要是指世博嘉年华中的线上活动及线上游戏。目前已经有一款线上活动“世博梦想家园”,用户可以在各种以世博代表性建筑为背景的空间里发表自己对世博会的祝愿及期望,在网上世博中留下自己的足迹。还有一款线上游戏“世博大富翁”,以世博知识问答为主,用户可以和海宝进行比赛,后续还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礼物。

   《华夏时报》:创新意味着挑战,网上世博会的运行维护是否也面临难题?

   谢岳峰:系统运营时间长、敏感内容较多、用户访问量巨大是主要的挑战。腾讯拥有庞大的专业安全技术团队及运营维护团队,有能力来保证具有创造性的网上世博会成功。

  武义青:河北拟构建环首都低碳经济带

  本报实习记者 吴 婧 北京报道

   在目前正在召开的河北省“两会”上,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武义青提出的《关于构建环首都低碳经济带的建议案》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报记者就该提案中的相关问题专访了武义青。

   《华夏时报》:“环首都低碳经济带”这一构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武义青:大家应该听过关于“环首都贫困带”的提法。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河北发展,北京污染”,河北是北京的水源地,如果河北发展工业,会对北京有影响,所以在北京周边工业得不到发展,加上其他一些原因综合形成了一个环首都贫困带。

   首都对于周边最大的需求在于环境,河北的需求在于经济,如何使得河北和首都的发展能够取得一致进步,在经过细致的调研之后,我们提出构建环首都低碳经济带,以发展低碳经济破解长期存在于北京和河北之间环保与经济的矛盾。

   《华夏时报》:环首都低碳经济带将发展哪些产业以实现低碳的构想?

   武义青:现在提出的是七业一园,主要包括:多功能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产业、循环农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康复养老产业、休闲旅游业以及大学生创业园。

   多功能林业能进一步改善水源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指发展以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为主,目前河北在太阳能及风能方面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循环农业方面河北具有不错的基础,环首都一带都是农业县,养殖业规模很大,鸡鸭牛的粪便可以作为很好的有机肥。化肥农药的污染问题很严重,所以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绿色有机农业。现代物流注重控制碳排放,将其降到更低。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将建成环境优雅的低碳园区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吸引北京丰富的智能资源到环首都低碳经济带。在环首都经济带建设的过程中,交通上的碳排放也是一个问题,所以近期我们在一个经济论坛上提出,希望“十二五”的时候北京的地铁能延伸到河北,实现环首都经济带的低碳出行。

   《华夏时报》:如何做到既实现低碳环保又保障经济发展,最终达成双赢?

   武义青:低碳完全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低碳并不是彻底放弃以前的基础,可在原有基础上加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针对原有产业进行改造、提升,结合现有的基础进行因地制宜的创新。像多功能林业,同时也有经济价值产生,可让农民增收。有机农业则会进一步满足北京对农产品的需求。其他产业也都将为河北带来经济繁荣,以及为河北和北京的人才创造新的就业和创业机会。环境也是生产力,一些特别穷的地区,将来可以通过碳交易之类的行为得到补偿。另外,北京人口基数大,空间日趋狭小,需要疏解人口;环首都低碳经济带可以吸引到北京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这也实现了双赢。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