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振华重工管彤贤交棒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1日 00:00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企业转型变革期,如何防范因为高层更替、发展和管理思路变革而带来的混乱和负面情绪,这也是振华港机新任总裁要面临的考验之一。

  李海强

  2009年圣诞节当天,振华重工(600320)召开该年度第一次特别股东大会,通过了聘任康学增为公司新任总裁,并增选其为董事的议案;这意味着康学增接过了时年76岁、对振华重工具有符号意义的管彤贤的全部职务,振华重工发展史上首次“换帅”的所有程序已经完成。

  1992年,年届花甲的管彤贤以100万美元注册资本、三间办公室,在上海浦东一手创立了振华港机(后更名为:振华重工),并在随后日子里,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和对技术的模仿与创新,将其打造为世界最大的港口机械及大型钢结构企业。截至2009年上半年,振华重工的集装箱起重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00%,国际市场占有率则高达78%。

  但问题是,振华港机的发展已然碰到了“天花板”。根据其过往几年的年报数据,从2005年至2008年,其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依次为68%、39%、23%、14% ,净利润增幅依次为159%、30%、25%、-24%,经营指标不仅逐年下挫,而且下降幅度较大。而今年第三季度,振华重工实现营收65亿元(同比下跌12%),净利润1.25亿元(同比跌83%),甚至出现了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双大幅负增长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其主业增长放慢,而且新组建的重型海工机械业务收入还未能确认等因素的影响”,瑞银证券分析师黄翔分析称。

  按照中交集团董事长兼振华重工董事长周纪昌的话来说,在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原有主业的增长空间已经非常有限,需要拓展新产业以实现持续增长来应对内外问题。而这,也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康学增继任后的首要任务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

  事实上,在辞任的三年前,面对记者“行业冠军”的赞誉时,管彤贤就曾表示继续保持这个冠军“没悬念”也“没意思”,他开始更多地考虑如何来为振华重工寻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空间。按照其“不涉足没优势的产业,围绕自身强项做文章”的多元化思路,从2006年起,管彤贤开始尝试把业务延伸到了散货机械制造、海上工程装备及大型钢构件等领域。

  2009年4月,该公司由振华港机更名为振华重工,也就表明了其决定拓展海工装备成为其未来盈利的主要增长点的转型决心。要实现这一转型目标,年近耄耋的管彤贤的确有些“精力不济”,据振华重工此次与管彤贤一同退休的一位高管介绍,在过去两年里,管彤贤在股东大会和内部决策会议上的发言越来越少,而且除了汇率和钢材外,管彤贤也已几乎不负责公司的其他具体事务了。“江山有待后来人”,该高管称。

  而康学增无疑是合适的“接棒者”。据介绍,现年51岁的康学增在中交集团内部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履新振华重工前,任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下文称:中交一航局)总经理。中交一航局系中交集团系统经营规模最大的一家企业,其300亿元的年产值也与振华重工规模相当。经营出身的康学增主政中交一航局时,除了通过投资、与地方政府合作拉升水工码头建设的主业发展之外,也成功地将其业务拓展到了铁路建设等领域。

  在振华重工临时股东大会上,康学增也公布了其未来施政的两个主要方向。首先,便是在维持“守住港机主业,大力向大型钢构、海洋工程装备方面拓展”思路的前提下,2010年将花大力气来“调整结构谋增长”。根据康的介绍,其大体思路是,在港口机械产品的国外订单下滑的不利情况下,将积极启动国内港机市场加以弥补;同时,对于今后重点主攻的海工设备、大型钢构等产业,将大力培养优秀人才队伍,突破发展瓶颈。

  而其另一个重点则是进行公司内部管理改革。相关人士指出,对于康学增而言,进行管理变革需要首先面对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便是,振华重工作为管彤贤一手“拉扯大”的企业,无疑已经被烙上了浓厚的管彤贤个人色彩。

  管彤贤埋头苦干、做事强硬的管式风格一以贯之地统驭了振华重工17年,并被外界视为是振华重工创造行业奇迹、高速增长的原动力所在。但这种对管的高度依赖,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振华重工内部决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据介绍,振华重工为了控制钢材成本,曾在2008年时由管彤贤最终拍板,提前锁定钢材用量,与钢厂签订了接近百万吨的钢铁闭口价合同,但随后由于钢铁价格走低,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相比之下,继任者康学增则更强调制度化的建设。“这会让公司更加规范化”,振华重工董秘王珏介绍称,虽然康学增目前正在交接和熟悉环境,但从接触中,不难体会到他和管彤贤在管理风格与思路上的差异。

  不过,由于公司之前内部管理和发展的逻辑惯性将长期存在,因此,在企业转型变革期,如何防范因为高层更替、发展和管理思路变革而带来的混乱和负面情绪,这也将是康学增面临的考验之一,便需要其拿捏好其中的“速”与“度”。

  “从生产传统集装箱吊车向重型海工机械制造,新业务具有较大的执行风险和较低的订单透明度”,瑞银证券分析师黄翔称,振华重工的转型一段时间在业绩数据上短期内也不会有太大的反映。对此,振华重工董事长周纪昌也曾在临时股东大会上呼吁“各方股东有必要给其一定的时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