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气侯大会在一拖再拖之后,终于以一份没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闭幕。对于这份只有区区六页纸的文件,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评价积极,发达国家也随声附和。另一方,发展中国家却摇头表示失望,一些小国甚至愤怒的表示被出卖了。嘈杂的声音,激烈的争辩,就这样从始至终的萦绕在哥本哈根的上空。大批的环保人士,NGO组织,用各种方式在表达着对于气侯问题的担忧;发达国家用尽策略在推卸责任;发展中国家则据理力争;而备受气侯变暖威胁的岛国,则用眼泪呼唤着一个满意的结果。
这是一个有关人类前途的讨论场,这也是一个国家利益的展示区。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它将对我们的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许亲历者最能道出其中的玄机。
大会期间,主持人芮成钢到会采访,专访各方人士;中国能源网副总裁韩晓平也密切关注会议进程。1月2日,他们走进贵州卫视《论道》节目,与嘉宾主持龙永图一起解析哥本哈根气侯大会。
龙永图:发展阶段不同造成谈判分歧
“我觉得这次谈判之所以造成那么大的困难,主要是因为全世界现在200来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在谈到哥本哈根会议谈判的艰难时,龙永图说,“这200多个国家有的人是穿着貂皮大衣进来的,有些人就是穿着草鞋进来的,你说在那个会场上怎么能够达成一个协议呢?像这些穿着貂皮大衣的,人家捐一千块钱,一万块钱,对他是件小事情。但是那些温饱都没有解决的人,让他拿出一块钱来对他来说是很大的一件事情。”
龙永图深入分析了谈判分歧背后的深度矛盾,“这种分歧不是通过谈判可以解决的,而是要通过发展来解决。要使那些穿草鞋的人逐步逐步地富裕起来,然后那些穿貂皮大衣的人,多拿出一些钱来帮助他们赶上或者说缩短这种差距,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基础,有一种氛围,来进行谈判。所以我就觉得,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如果要真正地解决的话,还是要首先解决发展的问题。”
“谈节能减排的问题,如果你连发展的问题都避而不谈,你一定要谈节能减排,我认为这种事情的话是本末倒置,没有基础。”龙永图如是说。
韩晓平:投票机制应更多考虑人权问题
中国能源网副总裁韩晓平认为,联合国的相关投票机制并不完全合理。“一个国家一票,那么你有一万人也是一票,有13亿人也是一票,本身就说明它本身就不能够代表很多人共同的意志。”韩晓平说。
“像美国人均消耗七点几吨的能源,排放大概几十吨,将近20吨的二氧化碳,那么欧洲这些国家呢,也差不多有十吨二氧化碳左右的排放量。我们中国大概只有他们的一半还不到,”韩晓平指出,“我觉得更多还是考虑到人权的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是相互平等的,那么你已经排放多了,当然你就应该做更多的努力来减少排放,那么排放少的人当然也不能够肆意地去排放,应该提高他的能源利用效率,尽可能地减少排放,这样这个世界才能更公平。”
芮成钢:中国人要从自己做起
亲历了哥本哈根的谈判现场,芮成钢对与会各国的谈判内容,进行了深度分析,同时,他也提醒道,中国人也应该内醒一下,就是我们在国内还能做些什么。
“虽然我们对西方国家很多地方做法不满意,特别是英国等等,但是真的你到英国去,你会发现很多英国的老百姓做的,在他的衣食住行方面做的很多地方比我们中国老百姓做的好,”芮成钢说,“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能够抵抗得住这种高碳生活的诱惑?你是不是真的需要那辆汽车,你是不是真的就不能坐地铁?你有了一辆车以后,是不是就能够抵抗得住豪华车的诱惑?等等,我觉得每个人咱们要从自己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