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汽车总裁陈虹:新能源车瓶颈犹在 盛宴背后亦有隐忧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4日 03:20  第一财经日报

  赵奕 实习生/居然

  上海汽车(600104.SH)总裁陈虹正在寻找一条路径来带领上汽发展新能源汽车,这是一次费尽思量的权衡。

  “新能源汽车是蓝海战略,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它也会变成红海。”陈虹对记者表示。事实上,金融危机以来,新能源汽车已经从一个产业概念变身为呼风唤雨的时髦词汇,在它背后,资本、人才、技术都在高度堆积,泡沫若隐若现。

  对于上汽来说,截至2014年将投资120亿元的计划无疑是一个庞大数字,陈虹需要计较其中的投资回报,计较给股东带来的实际利益;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几乎是中国车企翻身为世界强者的唯一路径,这个机会不能轻易放弃。

  不过,陈虹同时表示,不管是政府支持也好,行业风险巨大也好,新能源方面的投入已经上升为上汽的发展战略,这是上海汽车改变增长方式的关键。

  成本难题

  2009年12月末的一天,陈虹在虹桥迎宾馆进行了一次新能源媒体沟通会,他谈到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几个技术瓶颈,以及背后的非理性繁荣。

  “今天我想花点时间讲讲这个产业转变的艰巨性。”这是陈虹的开场白。他表示,“新能源汽车如果要能走向产业化,要能形成规模化生产,关键问题在新增零部件是不是能有技术突破,以及成本大规模下降。”

  在诸多零部件中,首先是电池。按照美国先进电池联盟(USABC)的商用化电池标准,电池质量密度应在每千克170瓦时,而国际最高水平可以达到90瓦时,“如果按照体积密度来算,差距更大。USABC每千克要到250瓦时,现在国际上只能做到100瓦时。”

  包括充放电的次数,国际先进水平仅能达到3500次,国内所有厂商普遍不超过2000次,而USABC关于商用化的标准是5000次以上。在成本方面,商用化标准把“每千瓦时”电池的价格定格在了1200元,而国内普遍水平在4500元~5000元。

  陈虹认为无论哪一个指标都意味着技术“跨越式”的突破才能解决上述问题,而从短时间来看这是不现实的,由于关键技术无法突破,让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大幅增加。“Plug-in(可插电)新能源车将增加10万元成本,小型纯电动车是7万元。”

  新增加的成本不可能让消费者埋单,降低售价的方式仅剩下政府补贴和企业通过其他环节来弥补。“上海通用2007年上了混合动力的君越,使用轻混技术,增加了2万元成本,每辆车企业贴1万元,零售价格也提高了1万元,结果还是没人买,这很正常。”

  合资的道路

  2009年两会期间,陈虹在北京迎来了美国客人——A123公司(高博),正忙于提案的陈虹与远道而来的客人吃了顿饭,他们达成共识合资建立一家动力电池系统公司。接下来的谈判煞费周折,包括公司落户在哪里,知识产权该如何处理等等。

  谈判历时大半年,名为捷新动力电池系统公司(下称“捷新”)在2009年12月18日落户上海嘉定区,上汽寻求到控股位置。“国内电池企业有成百上千家,但电池管理系统几乎是空白。为什么我们要跟A123合作,因为该公司是美国一家顶级电池管理系统公司。”

  由于锂电池每节电池电压不超过3.3伏,为了实现高压放电,必须将上百节电池串联起来。电池管理系统用以协调电池共同充放电,并对每节电池的电压、电流、电荷、温度、高压保护等进行管理,以确保电池“把力用在一起,寿命得到最大保护”。

  除了电池管理系统外,陈虹认为国内尚处在实验室阶段的还包括电机、电机管控、电驱动等技术。

  以目前掌握多项电驱动专利的丰田为例,其技术可以实现电驱动和传统发动机驱动的平滑切换。“丰田搞出来这个技术后,全世界都可以参加它的联盟,然后丰田来供货。参加这个联盟要买一张入场券,至少是几千万美元,后来只有福特参加了。丰田的产品很贵,而且供应量也有限制,这是技术垄断。”

  事实上,除了技术垄断外,国外先进汽车制造企业还在研发过程中设置了很多专利陷阱,陈虹表示,国内汽车制造企业必须加快研发的步伐,并有意识地绕过既成的专利陷阱,否则受制于人的日子不好过。

  行业标准

  2008年10月,巴菲特斥资18亿港元入股比亚迪,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一跃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瞩目的对象,一时间几乎所有的整车制造企业都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计划。

  上汽也有2010年推出混合动力、2012年推出纯电动车的时间表。但这一时间表仅仅是产品推出,与真正的市场需求匹配也许要更长时间。

  2008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量为5600辆,比2007年增长超过50%,但与整个产业1300万辆的数字相比可谓九牛一毛。新能源车的大规模商用,仍需整个产业链更为有效的整合、更多技术的突破。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就曾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至少要到2030年才能形成规模。”

  然而,这片“遥远”的蓝海已经引得大家一哄而上,进行低水平重复投资。目前,全国从事锂离子电池销售过亿元的就有20多家,仅深圳周边就有电池厂上百家,而技术水平却参差不齐。产业内部并非表面所看到的“一片繁荣”,一些深层结构性矛盾也渐渐暴露出来。

  当产业的洪流与技术的瓶颈并存时,陈虹觉得需要更加冷静地来面对。诸如电机和电控领域,上汽选择了合资等方式来寻求技术突破,而在电池方面,除了与A123合作电池管理系统外,纯粹的电池制造投资,陈虹希望能够再等一等。“也许一个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会让此前所有的投资都打了水漂,目前的技术变化还是太快。”

  而对于目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外部环境,陈虹认为财政补贴与标准制定十分关键。陈虹透露,国家已经酝酿在5座城市进行试点,拟面向私人消费者提供补贴,不过,他同时强调,向私人提供补贴必须慎重。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