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记者 肖妤倩
如今风靡全球的瑞士钟表也曾经历过一场刻骨铭心的“滑铁卢”。
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瑞士钟表产量在全球市场中的比例从43%急剧下降到15%,8200万块的出口量转瞬之间跌落到3100万块,不仅大量钟表企业倒闭,数以十万的钟表从业人员“流离失所”,瑞士钟表业的发展“举步维艰”,一场海啸席卷而来。
这次命运的劫数,是一场日本石英表“洗劫”瑞士钟表的革命,危难之际,一位引领瑞士钟表的“伟人”横空出世,成为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他就是尼古拉斯?G?海耶克(Nicolas G. Hayek)。
海耶克1928年出生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由于邂逅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瑞士姑娘梅茨格,他便当上了“瑞士人的女婿”。1954年,二战后的德国开始对纳粹历史进行反思,并通过努力增加生产力,正由工业小国向工业大国发生积极的转变,海耶克也从中嗅到德国大步前进中的商机,于是怀揣2500瑞士法郎的银行贷款成立了咨询公司,为二战后百废待兴的德国企业提供复兴方案,从此拥有了自己的事业。
世事难料,正当他和许多颇有名气的老板一样享受着富足的家庭生活时,瑞士钟表危机凌空而至,以瑞士银行为首的7家银行,共同出资收购了ASUAG和SSIH这两家最大的钟表集团,并于1983年将它们合并为SMH钟表集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海耶克加盟SMH,担负起复兴瑞士钟表业的重任。
但是,这并不是一局好走的“棋”,处处受到围攻的瑞士钟表无疑面临着日本石英表的巨大冲击,对于海耶克来说,很可能“一招失误,满盘皆输”。更令人玩味的是,他从未接触过钟表,只能秉承着一种非传统的方式将自己的理念注入到这场复苏之战。也正因为此,他喝光了无数杯咖啡,燃掉了无数根雪茄,凝神四望窗外之际,闪烁出“品牌”二字,他不相信具有百年历史的瑞士钟表竟会在初出茅庐的日本石英表面前败下阵来。
退一步海阔天空,海耶克决定从低端市场撤退,这种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确凿的数字作为佐证。那时,世界上每年大约要出售5亿只手表,瑞士手表在高端市场的份额超过90%,而在低端市场份额为零。但是,当瑞士钟表先从低端市场撤退之后,日本石英表又开始攻占中端市场。这时,海耶克发现,一再退让只会让瑞士钟表最终荡然无存,于是决定在细分的低端市场中塑造出一个强势、丰厚的品牌。
1985年,Swatch集团正式成立,其制表工匠发明了全新制表工艺的同时,更缔造了新的超薄表记录,那是一只完全由塑胶和其他合成材料制成,机械底盘、表壳和镶嵌板三部分被合并为一体成形的表壳,并将表壳的底部作为安装机芯的底板,机芯从腕表的上方进行安装,安装蓝宝石水晶玻璃镜面则成为最后一道工序。一款60德国马克的瑞士表就此诞生,上市第一年便取得了销售80万块的骄人业绩。
紧接着,海耶克一改往日的战略,将瑞士钟表的色彩多样化,价格平易化,从而使更多的人拜倒在瑞士钟表的“石榴裙下”,一场声势浩荡的Swatch革命俨然不亚于当年日本石英表的势头。
稳定根基之后,他为了构筑完美的产品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运动,将欧米茄、浪琴、天梭等一大批瑞士名表收归麾下,让Swatch集团在短短20年的时间,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钟表帝国。
海耶克几乎倾其一生的事业就此成为钟表界无可撼动的路标,而对于世人的称赞,他却很释然,“我们出售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手表只不过碰巧成为了它的载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