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侨务助国
新世纪以来,从为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安家、子女教育出台优惠政策,到各地争先引进侨智、为参政议政出力,中国侨务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角色日益重要……
本报记者/陈丽伟 文/图
近日,俄罗斯国家图书馆举行了一场正儿八经的迁都讨论,远东名城布拉戈维申斯克(布市)因“与中国商贸频繁、民间交往友好密切”成为热门候选。与中国的“亲密”成了布市的“竞选资本”,鲜为人知的是,这背后,与布市一江之隔的中国黑龙江省黑河市,有一座纪念馆为它助了一臂之力。
这座名为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的百岁红楼,记载了早期华工开发远东的艰辛,以及中俄友好交往的历史,被誉为“中俄友好驿站”。为了这个纪念馆,黑河市侨联主席曹明龙从萌生想法、筹建、推广,整整干了10年。
10年前,
侨联来了个发明家
“气象局那个发明家要来咱们侨联工作了。”1997年,曹明龙从黑河市气象局调入黑河市侨联工作。他爱发明,是黑河的名人。
16岁时,曹明龙用破暖水瓶的皮做成简易放大机,自己照相,自己冲洗,自己放大。19岁时,他做知青时发明制作了“人力稻麦两用收割机”。到了部队上,曹明龙又发明了“自动报靶器”,成为全军首创。1995年的全国首届新发明博览会上,曹明龙发明并申请专利的“新型卫生筷子”获得金奖。
来到侨联后,曹明龙爱琢磨的个性也在侨联工作中充分发挥出来。“那时候,黑河侨联的年工作经费才900元钱,我就琢磨着寻找突破点。”曹明龙钻图书馆、查资料,在黑河老街上徘徊。那些俄式建筑启发了他:“长期以来,中俄关系恩恩怨怨,但从长远看,还是和平、发展、交流是主流,才符合两国共同利益。如果把中国旅俄华侨华人历史做个梳理、展示,不是对黑河最好的宣传吗?”
10年间,发明家
成了中俄关系专家
有了构想,曹明龙自己撰写了可行性报告。2004年,在黑龙江省侨联和黑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旅俄华侨纪念馆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这10年里,曹明龙历任黑河市侨联秘书长、副主席、主席。为了更好地策划旅俄纪念馆,他还四处搜集纪念馆需要的文史资料,成了朋友圈里的中俄关系专家、侨史专家。2006年,曹明龙出差一回家就听说黑河最后的一座木刻楞房屋要拆迁,他放下行里直奔拆迁现场,了解情况后立即找到主管市长反映情况。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动迁方最后同意将木刻楞房屋的窗户板和砖瓦转让给他。此后两年里,这块2米多高、1.5米宽的庞然大物,一直在曹明龙的“蜗居”栖身。直到2007年,这块价值不可估量的珍贵文物最终在旅俄华侨纪念馆安家。
筹建过程不仅充满辛酸苦辣,有时甚至还要冒生命危险。2006年1月,曹明龙带领采访小组去逊克县俄罗斯民族村采访。山间一个急转弯时,汽车翻进十几米深的山沟里。采访组的成员全部受伤,曹明龙左脚一寸多长的伤口流血不止,左手腕严重挫伤,下嘴唇里外贯透,缝合多针。
筹建的3年里,曹明龙记不清多少次冒着严寒酷暑赶赴各地寻找历史亲历者征集实物、采访史实,这其中包括江泽民、钱其琛等国家领导等一大批留学人员提供的珍贵实物。目前纪念馆中的2000多件实物,95%以上是曹明龙征集或捐献的。
10年后,侨联成了
黑河“外交大使”
“谢谢中国人民还记得这段历史。”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罗高寿翻开旅俄纪念馆的留言册时几乎哽咽。这座两层俄式建筑,展出面积1900平方米,展出实物1000多件,照片700余张、人物400余位,涉及党、政、军、民、学、商、文化及隐蔽战线的旅俄华侨的历史。同时也记载了中俄(苏)近代以来的友好往来。
几年来,这里成了黑河拓展对俄经济、文化、商贸的窗口和平台。曹明龙告诉记者:“侨联成了黑河的明星,各界人士通过纪念馆这个窗口进一步了解了黑河。许多俄罗斯朋友参观之后主动和我们联系,希望侨联能为他们牵线搭桥,投资黑河。”2009年9月,旅俄纪念馆成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盛大的揭牌仪式使得边城黑河仿佛过节一般。曹明龙为市领导一一引荐了各界嘉宾,许多中外党、政、军来宾惊呼:“想不到黑河还有这么个宝贝,真让人震惊。”一位黑河市领导高兴地说,咱们黑河以后有了“外交大使”了。
曹明龙说:“这10年,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