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评论员
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近日在媒体公开表示,不要随便把扩招和就业难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这两者的关系好像很直观,但其实很复杂,要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她特别强调“光骂教育解决不了问题”。
身兼科学家与教育家双重身份的吴启迪,她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关注和解读具有专业和导向性意义。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确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内生结果,但她认为“现在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原因怪扩招,我觉得没有太多道理”的说法,值得商榷。
近年来,对于高校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外界对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多有怨言和不满。特别是教育部常常自信满满的言论,更是招致批评。其典型言论如“放眼几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世纪之交“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奠基工程”,等等。
其实何止于扩招和就业,讨论任何问题大可一概往大了说(如“系统论)、往远了说(如“放眼几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但如此不仅招致虚无主义,更会错失解决问题的良机。作为现实中人,面对日益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我们真正关心的问题是:站在今天这一时点上,用一种简单如常识的思维,判断扩招和就业难究竟有没有关系?有多大关系?
针对外界诟病,教育部门最喜欢的自辩词包括: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高校23%的毛入学率不算高;扩招并没有增加劳动人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因为他们的求职心态有问题;扩招给予了更多人上大学的机会,因此推动了教育公平,云云。这次吴启迪又增加了一条——填补“文革”造成的窟窿。
但高校扩招,也不能违背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中国的高校招生数1998年时为108万人,但第二年即猛然扩招48%,及至2009年,招生人数竟已达到629万人。
“因为短缺,所以快上”,相信没人同意这样的荒唐逻辑。斯坦福大学校长曾经说过,“如果校园增加一倍、学生人数也增加一倍,那么,我们这所大学要花20年才能达到原有的教学质量”。而这,恰好可以解释《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的问卷调查:受访的8777名国内大学生中,竟有51.5%的人认为,自己在大学里“没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试问,对于这么多连自己都认为没学到什么东西的求职者来说,雇主不愿意将其作为合格人才进行雇佣岂非正常?而这样的结果又是因为什么原因造成的?与此同时,中国高校的扩招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学费猛增。作为理性经济人,学生们希望自己的时间、金钱投入,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心态岂非正常?中国目前高达30%的助学贷款违约率是否只是因为诚信缺失?
漠视规律就会遭到规律报复。吴启迪说“光骂教育解决不了问题”,这话确实不假。但如果中国的教育真到了只许夸赞、不许批评的地步,反倒真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了。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