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
一晃离开媒体江湖已经一年,江湖上却并不平静。不久前还在为《财经时报》倒掉做周年祭,于心中有戚戚焉;转眼间,就是胡舒立出走《财经》,把媒体界的神经撩拨得格外亢奋。
曾经同是联办旗下的媒体,《财经时报》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人去楼空的《财经》却还顽强地坚守。大约有6年的时间,《财经时报》与《财经》在泛利大厦10层拥挤的大平台上比邻工作。经常会在工位上,远远听到舒立讲电话的声音由远及近,永远语气铿锵,脚步匆匆,绝不会悄声走进办公室。
而现在,原《财经》团队的人都三缄其口,联办方面也保持着理性的克制。这些事情对于我这样远离江湖的人本已无牵扯,然而对那段时光总不免心里有份纠结。
2008年9月18日,我那时还在 《财经时报》。那天下午,我正在编辑一篇题为《雷曼不死,华尔街之难不消》的文章。三天前,这家有着158年历史、诞生于电气和机车时代的公司终于在金融海啸中倒掉了。之前几天,我还在跟这家投资银行的一位朋友聊天,她说,大家都在水中,水现在还在我们这里。她指了指自己的下巴。但雷曼大船在瞬间沉没了。
当我还在为这家隔山跨海、千里万里之外的投资银行写挽词的时候,其实我所在的媒体也正面临没顶之灾。当晚,雷曼兄弟的文章没有最后签发,《财经时报》被宣布停刊。一周之内,这张中国最早的财经媒体猝死,在沉默中销声匿迹。
这张市场化媒体的消亡,并不像外界所想象的简单的因言获罪,根源亦是来自华尔街的金融风暴。报社投资人的再融资受阻和国内广告市场的严峻形势,令它的运营捉襟见肘。早在2008年初,当人们对这场“次贷危机”还茫然不知其厉害的时候,我们的投资人已经预言,“全球经济要进入严冬了。”虽然这个组织体是如此的纤细,但亚马逊蝴蝶的翅膀,还是扇动了中国的一张小众报纸。
一个企业的组织机构何以在灾难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庞然大物如雷曼兄弟,小到我就职的这家媒体?
蒙牛的案例更耐人寻味。2009年7月8日,国企中粮集团入主蒙牛乳业,牛根生也有了一个看似并不悲情的结局——让渡了自己一手创建的企业控制权,借资本的推手去营造一个新的资本故事。这家民营企业再次以依附于庞大的国有力量保存自己的生存空间。
企业的命运,真的是不确定因素造成的,还是冥冥之中注定要发生的?职业习惯让我在不断追问这样一个问题。在离开媒体的日子,我决定写一本关于蒙牛的书。
《蒙牛十年:不完美的奇迹》无意对企业家进行道德上的批判或者单纯做商业模式的臧否,我只是尝试回答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牛根生会与郑俊怀结下不可调和的恩怨情仇?为什么牛根生会创造了“火箭”速度?为什么牛根生会成为大摩等国际大鳄狩猎的对象?为什么资本力量会影响到蒙牛的发展模式?为什么是牛根生改变了行业的发展格局?为什么牛根生作为企业家试图实现道德完善却没能避免“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为什么牛根生走出了国有企业又最终再次依附于国有力量?……
《蒙牛十年:不完美的奇迹》
刘冬/著
企业管理出版社2010年1月
定价:3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