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鄂平玲/伊春报道
伊春,是我国的重点国有林区和开发最早的木材生产基地。地处小兴安岭腹地,占小兴安岭林地面积的60%,林业施业区面积高达400万公顷,占全国重点国有林区林地总面积的13%,其中含有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等亚寒带珍贵针阔叶树110多种。
此外,伊春境内拥有700多条天然形成的河流,是黑龙江、松花江的重要支流源头和重要水源涵养区。因森林面积所占比重较大,这里又是我国动植物种类种群极具多样性、丰富性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种质资源库和生物基因库,也因此荣获了“中国林都”的美誉。
目前,伊春市森林的蓄积量仍保留着2.27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已高达84.5%。2005年,伊春市被联合国国际交流合作与协调委员会评为“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并授予“绿色伊春”荣誉称号;2007年联合国第七届全球论坛上,被授予“世界十佳和谐城市”称号,并入选联合国纲要示范城市。
为了让森林“休养生息”,伊春市从2003年起加大“主动限伐”力度,地方财政也因此每年减少收入1.6亿元,但生态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创新和发展。
“再困难也不能向林子伸手”
《中国经济周刊》:森林“休养生息”是一件知易行难的举措。伊春市限伐砍树,每年财政收入大幅缩水。伊春为何放弃并不枯竭的森林资源?
王爱文:我们不能等到资源枯竭那一天。
伊春早在1948年就开发建设了。长期的超负荷承担国家木材生产任务和各项上缴指标,使80年代的国家森林资源严重透支,眼看成熟林的资源将采伐殆尽,急需进入“休养生息”阶段。
林区需要可持续发展,伊春从实施“天保工程”起,主动限制伐木砍树,2003年后历史性地实现了森林资源年均净增长500万立方米的良性消长循环。10多年来,伊春为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累计减伐了1257万立方米木材。
伊春市被誉为“红松故乡”,拥有132万公顷被联合国确定为珍稀保护树种。2004年,在国家允许采伐红松的情况下,伊春率先在全国主动停伐天然红松林,这意味着伊春每年因停伐减少1.6亿元的地方财政。目前,累计减少红松商品材产量200万立方米,减少天然红松林蓄积消耗310万立方米。
2008年,在年减收4000万元的情况下,伊春又下令禁伐了黄菠萝、水曲柳、核桃楸等濒危珍贵树种。
《中国经济周刊》: “主动限伐”是否也遭遇一些阻力?
王爱文:近年来,尽管林区的改革发展面临众多难题,但我们始终坚持确立“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的发展方向,旗帜鲜明地落实“再困难也不能向林子伸手,再困难也决不以拼资源换取暂时利益,再困难也决不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三个决不”原则,严格采伐限额管理和林地管理,严厉打击涉林涉木违法违纪行为,从源头上遏制了各种伐木砍树、破坏森林资源现象的发生,为小兴安岭的持续增绿作出了表率。
“生态与经济可以双赢”
《中国经济周刊》:市政府主动放弃可利用的森林资源,在经济转型中是怎样开拓产业发展、探索生态主导型经济新路的?
王爱文:伊春人决不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也不会为了眼前发展,消极地阻碍自然生态与森林的良性成长。
从迈入经济转型的前期起,伊春市政府就坚持“生态保护要上去,经济发展更要上去”的基本方针,确立了“在保护中加快发展”的主导思想。
主动限伐后,伊春市抓住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唯一的林业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的历史机遇,大力培育和发展与生态功能区定位相适应的生态主导型经济,初步形成以五大优势特色产业为主体、多轮驱动、多点支撑的新型林业产业发展格局,迈上了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绿色GDP科学化的和谐发展之路。
一是森林生态旅游业。伊春现已推出森林生态、避暑度假、科普修学、滑雪、漂流、界江游、地质观光等几十种旅游产品。建成了3处国家4A级景区,19处国家2A级以上景区。2008年,伊春旅游收入15个亿,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朝阳产业。
二是森林食品业。近年来,伊春集中打响了“小兴安岭大森林”和“林都北药”两大品牌,建成了大型山特产品集散地——兴安岭森林产品展销中心和黑龙江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也是唯一的林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三是木材精深加工业。2008年,全市木材精深加工企业达1018户,实现增加值25.4亿元,成为了我国北方知名的家具、人造板、手工木制工艺品的生产基地。
四是绿色能源业。我们还开发建设了一大批极具发展潜力的风电、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到2015年可分别达到100万千瓦、15.6万千瓦、20万千瓦,大步迈进“中国绿色能源之乡”。
五是冶金建材及矿产开发。伊春重点开发了铁、铅、锌、钼等矿产资源。2008年,全市冶金及矿产开发企业实现增加值10.9亿元。尤其是年产钢材达260万吨的西林钢铁集团,已跻身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之列。
截至2008年末,伊春全市的接续替代产业实现了126.2亿元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0.5%,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