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逾80%海外并购是国企所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7日 20:46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分析员 李静

  全球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演变成资金链断裂的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的一场噩梦。一边是身价暴跌的跨国企业不得不坐在谈判桌前,期望能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另一边则是看到绝佳机会、正在崛起的中资企业希望能够最便宜地买到比较优质的资源、品牌或是核心技术。前所未有的机会引发了今年中国市场海外并购的一股热潮。

  2009年,中国企业共成功进行40起海外并购,总金额约为1250亿元人民币。国企作为本轮海外并购热潮中的主角,并购案例涉及资金总计1076亿元人民币,占总金额的86%。此外,位于美国、澳大利亚地区的企业最受青睐,资源能源领域成为并购的热点。

  40起海外并购耗资1250亿元

  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相对较低,金融业发展程度相对滞后,加之中国政府措施得力,使得中国的经济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洪流中一枝独秀,中国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并购也底气充足。

  2009年全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事件共154起,包括已完成的40起和正在进行中的114起。根据可获得的交易金额数据,已完成的40起海外并购金额达到1250亿元人民币,而已经证实并正在进行中的海外并购金额更高,达到4750亿元。

  美国企业最受青睐。在40起已完成的海外并购事件中,有12起是并购美国企业。但由于发起并购的中国企业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并购的规模并不大,加上并购的标的属于服装、消费等行业,使得对美并购的金额并不大,12起对美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总交易金额仅为138亿元人民币。

  此外,澳大利亚以其突出的资源优势,在这次全球并购潮中,备受关注。40起海外并购案中,5起是对澳大利亚的并购。尽管仅有5起并购事件,但由于中国企业对澳大利亚的并购标的多以贵金属与矿石、金属、非金属与采矿等为主,加之5起并购案中有4起是中国的国有企业主导,使得并购金额直追美国,达到118亿元人民币。

  资源能源类企业成为并购的宠儿。尽管2009年的并购林林总总的涉及到20多个行业,统计不难发现,资源能源类显然是并购事件追逐的热点。具体来看,针对石油天然气勘探与生产类标的的并购交易金额共718.45亿元,居于各个行业之首;紧随其后的是针对电力行业标的的并购,交易金额也是达到了108.23亿元;第三位的是煤炭与消费用燃料,交易金额为34.25亿元,加上第六名的贵金属与矿石19.27亿元的交易金额,5大行业的并购交易金额总额达到了905.21亿元人民币,占2009年全年并购交易逾七成的江山。

  此外,金融类企业也是比较受关注的并购对象。在2009年已完成的并购事件中,金融类企业的并购交易金额为41亿元,其中,针对资产管理与托管银行并购的交易金额为26.67亿元,针对投资银行业与经纪业务的交易金额为14.20亿元。

  原因并不难理解,各国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能源的竞争,而全球经济下滑的背景下,资产价格下降,为中国企业全球购买资源能源提供了时机,资源能源自然成为并购的热点。而对于金融类企业而言,中国金融业在全球一片狼藉的背景下一枝独秀,为其“走出去”实施并购,提供了动力和支持。

  国企成为海外并购主导力量

  虽然从并购事件的多寡上来看,民营企业占据绝对优势,但实际上,今年海外并购的主角是国企而非民企。原因就在于,尽管在40起已完成的并购事件中,有25起是民企所为,国企主导的仅有13起,但就实际并购资金额来看,民企远不能和国企相提并论。

  统计显示,25起民企并购事件的交易金额仅为147亿元,平均每起交易金额为5.88亿元,相比之下,国企则明显强势很多。13起国企并购事件的交易金额高达1076亿元人民币,占比86%,平均每起的交易金额高达82.76亿元,为民企的近20倍。

  在40起已完成的并购案中,交易金额的前10笔中有7笔是国企所为,其中,交易金额最大的,是中石化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一案,交易金额高达82.7亿加元(折合人民币约为494.40亿元),是迄今为止中国公司进行海外油气资产成功收购的最大一笔交易。

  紧随其后的,中国石油国际事业(新加坡)有限公司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96%股权一案,交易金额折合人民币约为153亿元。

  除了中石化、中石油这些能源资源国企巨头大手笔海外并购外,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和五矿发展(600058.SH)也成为今年并购潮的重要推动者。其中,中投分别以约为130亿元人民币和108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收购了印度尼西亚布密公司和爱依斯电力公司的高级抵押债权和15%的股权。而五矿发展竞标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尽管一波三折,但最终还是以138亿美元的价格达成收购。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