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琴
在过去的一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都把新能源战略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新能源的投入呈加速之势。新能源产业正成为各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新一轮大国们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美国战略制胜,欧洲技术领先,日本更是将新能源视为合力攻坚的举国战略。面对新的产业革命,面对新一轮排位,中国已经可以跻身这一场“大国游戏”。但我们将如何在游戏中取胜?2009,我们做了很多。2009,我们遗憾还是很多。
难产
作为国家战略,新能源发展规划没能如约在2009年内出台。
年初,国家能源局就启动了这个规划的制定工作,并在5月份已经形成初稿。在六、七月间几次传闻即将出台,这一次次消息,使新能源企业在资本市场多次坐上“火箭”,牛气冲天。
但这纸公文始终没有露面。新能源企业在这场经济危机中,看到了政策的曙光,却没能得到救命的稻草。
新能源规划为何如此难产?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曾表示,在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中,短期的3年规划重点着眼于如何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调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结构;中长期规划则将从战略高度上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具体措施。产业振兴规划需要“长短结合”,这使得规划的难度非常高,成为难产原因之一。
但在企业界看来,难产的人为因素同样突出:比如各部委之间难以协调,没有达成共识,各管一块。再比如各利益集团给出不同的信息,使得制定者难以得到完整、公平的信息。
斗法
8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称,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倾向,光伏产业进入中央政府的产能过剩“黑名单”。
国内的光伏与风电两大产业陷入迷茫。很快,他们从打击中清醒过来,奔走“申冤”。使得“过剩”成为一个难以裁定的命题。更为有趣的是,在是否过剩的命题上,政府部门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今年8月,工信部、发改委在其《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夏季报告》中指出,太阳能、风能等新兴产业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问题非常严重。
然而,进入11月后科技部在其报告中,对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论”提出质疑。据介绍,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已立项的多晶硅项目超过50个,投资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总产能超过23万吨,有专家认为,这些产能已超出了全球总需求的两倍。而科技部的报告则表示,官方采信的是规划产能,与实际产能相去甚远,在国内多晶硅企业中,实际投入运营的产能仅1.5万吨。科技部专家还发现,支持“产能过剩论”的主要是一些大的企业,这些企业有保护自身利益及先发优势的倾向。
两个主管部门分别发出了“权威”结论,企业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