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0八大经济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5日 16:45  《首席财务官》

  文/本刊研究部

  又到年终盘点预测时。

  在经历了2009年这样一个充满强烈转折性的年头之后,很多经济学家对于明年的经济预测大多使用更具模糊效应的判断。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预测者声名的同时,无一例外地降低了这些预测的经济价值。尤其是面对CFO这一本身就具备专业预判分析能力的决策人群之时,类似算命先生口中模棱两可的论断无疑会被丢到垃圾桶里。

  预期向来是连接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出发,任何一个决策从主观愿望上都应符合范•纽曼与摩根斯坦于1944年提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原理,而任何一个决策的形成过程也都会遵循以罗伯特·卢卡斯等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提出的理性预期理论。

  按照罗伯特·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假说”,人们对于经济未来的理性预期总是尽可能最有效的利用现在所有可以被利用的信息,而不是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和经济的变化,而且,他们在进行经济决策的时候会注意到政策的变化,因而将改变他们的决策,以便充分利用一项新的政策产生出来的任何有利机会。

  这种视变化而不断调适决策的行为,表现形式上颇像安德烈·科斯托拉尼在《大投机家》所讲的那个寓言:一个人在街上散步,旁边是他的狗。狗总是这样,它跑到前面,但一会儿就跑回到主人身边。然后,它又跑到前面,看到自己跑得太远了,就又跑了回来,一直是这样。最后,他们两个到达了同一个目的地。当人慢悠悠地走了1公里时,狗却跑来颠去地跑了有4公里。当然,安德烈·科斯托拉尼设定的这个人是经济,而狗就是股市。

  如果能看准和抓住趋势,你的狗当然会少跑3公里。换言之,成本的降低与效益的提升也是显而易见的。为此,《首席财务官》研究部在年底独家梳理那些在2010年有着明确趋势定义的国内经济动向,力图为本土CFO们的战略决策廓清迷雾。

  近一段时间以来,密集出现的宏观经济信息,给本土CFO们提供了良好的决策支持。而且举国瞩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于近期召开,按照过往的经验,这一会议肯定会传递出相当含量的关于明年经济政策的信息。由于刊期的原因,本文提出的经济趋势所依据的宏观经济信息均截止于12月4日,其不足之处敬请广大CFO读者们谅解。

  此外,由于《首席财务官》杂志在每年年初照常会对当年度的资金供求情况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因此本文不再就资金供求领域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判。

  2010经济趋势 1

  区域经济渐成气候

  长久以来,国内各地经济结构一直存在趋同的模式,当年全国各地争上彩电生产线、汽车生产线的情形可谓“壮观”,前段时间争创金融中心、旅游城市和外包基地的城市也不在少数。

  不过,近来有迹象表明,管理层正在注意顺应和发挥国内经济地理中所自然形成的“经济肌理”,一方面旨在节约无谓的巨额资本投入,另一方面也能大大降低经济运行的成本消耗。

  自今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等九个规划。今年批复的区域经济规划数量超过过去四年的总和,出台速度前所未有。

  至此,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将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等主要经济区域。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获批的区域经济规划中,相比往常动辄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这样的经济重镇而言,明显存在着向次级经济重心转移的态势。今年获批的区域规划除了注重沿海布局外还开始开发沿边,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比如,“关中—天水经济区”成为西部大开发新的“发动机”;辽宁沿海“五点一线”经济带和图们江区域也为七年前聚焦于沈阳等核心城市的振兴东北的战略规划向纵深验审;江苏沿海地区自然可以被看作长三角的延长线;横琴的发展将成为珠三角下一个支撑点。可以想见,这些次级区域经济中心的形成,对于降低国内经济和社会的不平衡性都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所谓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

  12月3日,黄河三角洲经济区荣登今年区域经济批复的压轴之作。按照此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范围将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全部及潍坊市、德州市、淄博市、烟台市部分地区,共19个县(市、区),陆地面积2.65万平方公里,约占山东全省面积的1/6。所谓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做到无废或少废,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根据这一规划,目前该区内拥有未利用土地近800万亩,人均未利用土地0.81亩,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近45%。未利用土地集中连片分布,另有浅海面积近1500万亩,黄河冲积年均造地1.5万亩,随着沿海风暴潮防护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土地后备资源还将逐步增加。显然,充沛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经济的定位,使得这一区域在未来的国内经济版图上注定占据一个新的制高点。

  下一阶段仍然有新的区域经济规划值得关注。比如,时隔20多年后再被提起的淮海经济区、环渤海地区的唐山湾也正在酝酿、“西三角经济圈”的概念今年第一次被提出。在2010年有望落地的是此前已经向国务院申报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庆“两江新区”。本土CFO们应高度关注区域经济规划中潜藏的历史性机遇。

  2010经济趋势 2

  人民币加大与美元脱钩力度

  自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一直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核心话题之一。由于长期绑定美元,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以及国内外汇储备结构的管理正在遭遇越来越大的挑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达到2.27万亿美元。但由于外储结构从未对外公布,按照坊间普遍估计,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70%左右、日元约为10%、欧元和英镑约为20%。

  而美元近几个月来加速贬值的趋势无疑将引起国内各方人士对以美元计价的庞大的中国外汇储备缩水的担忧。

  按照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明的说法,中国在外储问题上面临的潜在资本损失包括两类,第一类是外汇储备资产的市场价值下跌,如美国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上扬将造成存量美国国债的市场价值下跌,从而给债权人带来资本损失;第二类是外币兑本币贬值而造成的资本损失,即汇率变动造成的资本损失。

  数据显示,2003年之后随着美元有效汇率步入一个较长的贬值时期,用美元指数调整后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开始持续低于调整前的存量,并且差距越来越大。截至2009年9月底,这一差距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而这一数字可以被理解为由于美元国际购买力下降而给中国“国外储蓄”造成的资本损失。

  而社科院的一份报告还做出一个颇为“耸人听闻”的测算:假定在2009年9月30日至2010年9月30日,美元对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各种主要货币均一次性贬值20%,即使不计算这一期间新增外汇储备的汇兑损益,中国央行遭受的资本损失也将高达人民币3.12万亿元。这相当于2009年9月底央行总资产的14%、2008年中国GDP的10.4%以及2009年9月底央行自有资本金的141.6倍。

  上述种种因素使得人民币必然要想办法加大与美元脱钩的力度。肇始于今年7月的人民币跨境交易结算,就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举措。尽管目前由于试点不够普及以及初期各方磨合的原因,全年的人民币跨境交易结算总量不会很大,但随着明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人民币在东南亚的“国际化”必然有巨大的空间。和众多成功实现全球化的本土企业一样,东南亚历来是国内经济走向全球运营的第一站和“境外大本营”,明年人民币跨境交易的规模应该有一个较大的突破,而人民币也将由贸易结算这一突破口开始踏上“去美元化”的征途。此外,我国金融体系独立清算的确立也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一项配合,11月28日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了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该清算业务通过公司化独立经营有利于节约交易成本、控制银行系统风险,同时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在金融贸易领域的支付和结算功能。这对于人民币跨境交易结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系统性支持。

  当然,尽管目前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全面开放还看不到明确信号,但局部的试探性动作却一直没有停止。比如,今年央行用人民币购买500亿美元IMF债券,财政部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等动作,也可以被视为正在为人民币国际化寻找不振动整体经济格局的各种可能性。相信2010年类似的举措还会有很多,也会更加常态化。

  2010经济趋势 3

  资源要素价格上行明显

  近来国内新一轮经济要素改革的动向非常明显。

  继11月中旬发改委宣布将全国非居民电价平均提高2.8分钱后,发改委又发出调整我国华北、华中、华东、东北、南方、西北六大电网销售电价的通知,其中北京的电网销售电价平均每千瓦时涨3.97分钱。

  12月1日,北京市发改委向社会公布居民水价调整听证方案要点,居民水价每立方米拟上调0.9元。其中,水资源费上调0.48元,污水处理费上调0.42元。同时,根据国家水价改革的统一部署,各地政府均在近期要加大污水处理费和水资源费的征管力度,并根据水资源紧缺程度,逐步提高征收标准。

  上述消息结合近期成品油价格创下历史新高、电煤市场化力度加大等迹象表明,尽管从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来看,国内的通胀压力正在快速积累,但管理层仍比较果断地开始重启曾一度被打断的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显然此次决心非同一般。可以预期的是,新一轮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不仅速度快,而且幅度可能相对此前的“小步慢跑”要大为提高。这对于那些高资源消耗的企业尤为值得警惕。

  事实上,尽管目前仍然难以被视为一个启动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的最佳时间窗口,但如果现在不果断开闸,很可能一旦过了明年,重新上行的CPI和PPI将再度困扰管理层的决策信心。在最近一个经济周期中,2004年之前中国处于通缩状态,2004年出现煤、电、油、运紧张与农产品价格上涨,再加上人民币承受的升值压力,由此2005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强调以煤、电、水、石油和天然气为重点,着力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同年制定的十一五(2006~2010)规划纲要,也将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列为重点,并在此期间,多次提高相关资源价格,然而2007年日益显现的通胀压力以及随后一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打断了这个循序渐进的改革步骤,以至于两年多的时间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彻底停顿。

  按照业内人士对水价改革给出的解释:一是资源价格有必要从原来的过低逐步上涨,这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转变为集约;二是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大,越来越不愿意对水务进行补贴。从中不难看出,资源要素价格的改革,虽然在一两年内尚无法形成真正的市场化定价,但管理层利用价格影响市场供求的意图较为明显。考虑到建国伊始的以重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使得长久以来国内的资源价格体系一直是人为扭曲的资源价格,包括农业资源价格的扭曲、工业资源价格扭曲以及自然资源价格的扭曲。很可能一直以来靠行政之手,难以实现原有“两高”经济增长模式(高资源消耗、高资本投入)向可持续与和谐兼顾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此次通过价格改革进行“倒逼式”施压,使得利润遭到资源价格强力剥夺的“两高”经济成分最终退出市场竞争。

  2010经济趋势 4

  以多赢视角化解贸易摩擦

  在全球经济初现复苏曙光之际,全球贸易领域愈演愈烈的摩擦事件无疑带来了一团阴云,而其中中国制造当仁不让地成为其中的主角。

  9月11日,奥巴马宣布对中国轮胎实施三年惩罚性关税;10月29日,中国商务部表示,应中国汽车行业申请,中国正在对美国制造汽车进行初步反倾销调查;10月30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通过了对中国无缝钢管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11月5日,美国宣布对从我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11月6日,我国商务部决定即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排气量在2.0升及2.0升以上进口小轿车和越野车双反案结束双边磋商阶段,正式发起调查;同日,美国商务部网站又挂出了对进口自中国的铜版纸、从中国进口的焦磷酸钾、磷酸二氢钾和磷酸氢二钾征收双反关税的消息。继美国之后,阿根廷近日也启动了对从中国进口钢管的反倾销调查。

  据商务部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有19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了共88起贸易救济调查(反倾销57起、反补贴9起、保障措施15起、特保7起),涉案总额102亿美元,数量和数额同比分别增长29%和125%。

  自从中国制造称雄全球以来,类似的贸易摩擦每年不断。但近来值得关注的一个迹象是,商务部正在悄悄地对中国制造的形象予以修复。

  日前,由商务部牵头制作的一则30秒长的广告,开始在全球主流媒体上播出。广告主题为“中国制造,世界合作”,主角则是带有外国设计风格的中国产品。从相关视频网站中看到的这则广告显示:清晨跑步的运动员所穿的运动鞋是“中国制造”,但是“综合了美国的运动科技”;日常家庭中所用的冰箱印着“中国制造”的标签,但是融合了欧洲风尚;一个MP3播放器上用英文标注“在中国制造,但我们使用来自硅谷的软件”;最后出现的中国制造的飞机则融合了全球各地工程师的智慧。广告最后一帧画面则由“Made in China”变成“Made with China”(与中国共同制造)。据悉,这一广告将由商务部出资,在包括北美、欧洲等中国的主要贸易对象地区播出。

  这一广告所传递的诉求,显然是希望告诉全球市场,中国制造更多的是全球产业链的一个环节,中国产品是世界上各个贸易体共同协作完成。换言之,中国制造本身就是一个多赢的结果。如果考虑到商务部是这个立论的主张者,那么在未来的贸易摩擦里,经验日渐丰富的商务部以及各大行业商会,将更多地通过寻找多赢可能的思路去化解这些贸易冲突。这一思路的确立,将有助于重新构建中国制造与全球贸易产业链的友好生态系统,这对于提升外贸领域的经济运行质量有着长远的利好。

   2010经济趋势 5

  绿色经济加速启动

  11月26日,中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其中公布的两个子项指标也颇为引人注目: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15%。而12月7日,为期两周的联合国气候会议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开幕。到时中国政府公布这一数字的举措,不仅出乎正在暗中角力的各参会经济体,而且其力度之大也着实出乎国人意料之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11月25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决定,这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会议还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

  也就是说,上述指标将是未来10年的一个“高压线”。至此,国内酝酿良久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诸多概念将被置于节能减排的大旗之下破茧而出。

  此前,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发布的《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测算,如果中国要发展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则每年需增加额外投资1万亿元人民币。

  无独有偶,全球人均排放量的头号大国美国也同时做出承诺,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2006年全球人均排放量是4.48吨,美国是19.78吨,中国是4.58吨,印度是1.16吨。单纯看这一数字与经济总量的匹配程度还是有一定吻合度的。

  而如果真正要实现力度空前的40%二氧化碳减排承诺,其背后必然隐含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国家能源系统的升级换代。从经济结构转型来看,必然要转变当前中国粗放型的经济模式,改变过分依赖第二产业的格局,大幅度提高服务业比重,摆脱过份依赖对外出口的状态,扩大内需;而从国家能源系统的升级换代而言,现有石化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面临一次强力扭转,更为清洁的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等新型能源将得到更好的应用。

  考虑到国内现有的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近两年的过热情况,节能减排所带来的更为务实的商机或许在应用层面有着更广阔的空间。比如,针对中国农业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约17%的现状,科技部于2007年启动了“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模式与技术体系研究示范”重点项目,在全国14个省区实施。所谓循环农业是依靠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以及新产品支撑下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其根本特征就是实现农业的“一高两低”,即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污染排放最低。目前国内循环农业模式主要是秸秆直接还田循环模式、农田菌业循环生产模式、农牧结合循环模式、农业废弃物加工循环模式等。目前该项目初步建立了近50个不同类型的循环农业技术核心基地,取得专利79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59项,形成各种单项循环农业技术模式65项。

  可以想见,类似的创新空间在高调登场的减排指标推进下可谓“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2010经济趋势 6

  扩大内需必有新思路

  在讨论中国宏观经济的时候,尽管有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但是在明年乃至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扩大内需将扮演带动国内经济转型的核心驱动因素这一趋势,却是非常确定的。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达4个百分点,投资达7.3个百分点。显然,在外贸总量同比下降20%的情况下,最终消费不得不扮演“小马拉大车”的角色。

  尽管去年政府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但运行一年下来效果尚不明显。11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提出,明年要促进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

  扩大内需应以扩大最终的消费性内需为主。我国投资率从1992年的36.6%逐步提高到2008年的43.5%,消费率则从1992年的62.4%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48.6%。与国际消费率比较,我国的消费率显然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长期呈下降趋势。

  如果剔除日益增长的政府消费,则2008年国内的居民消费率只有35.3%,而美国为70.1%,印度为54.7%。1978年至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扣除价格变动影响后年平均增长8.8%,相对同期GDP9.8%的增速明显滞后。而我国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78.6%下降到2007年的72.7%。

  扩大内需显然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据测算,中国消费率每提高1%,GDP增速将提高1.5至2.7个百分点。换言之,如果每年提高2%~3%的消费率,则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在8%以上的增长率就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样的条件下,降低对投资和外贸的依赖也就迎刃而解了。不要忘了,在2000~2008年期间,投资和净出口同比增速分别比消费快7.2%和24%。

  纵观世界各国消费率的演变,大体呈现出两个基本趋势与特点:一是消费增长同步于或略高于GDP增长;二是消费率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阶段会有显著上升,而且消费结构升级显著加快。国内消费率的变化趋势明显偏离了世界消费率变化的一般趋势和标准结构。

  究其根本,就是国内30年来的GDP迅猛增长所带来的居民财富增加值严重不成比例。难得的是,今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都超过了GDP的增长幅度,这说明只要措施得当,增加国内居民收入不是没有办法的。因此,在今年以来“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拉长黄金周等技术性促销手段效用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如何从长远体制上“还富于民”将是2010年最值得期待的举措。就目前看到的效果相对明显的手段而言,一个是继续提高大幅度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以加大农民收入(力度可以空前加大),另一个是加大释放减税空间(比如全面免除服务业营业税),增强那些能吸纳更多就业企业的盈利能力,实现财富效应的扩散。

  2010经济趋势 7

  过剩产能遭遇强力紧缩

  9月26日,国务院批转发改委等10部委《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六大产能过剩行业,国家有关部门将原则上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目。

  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熊必琳表示,当前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运行出现的困难,固然有国际金融危机不可抗拒的影响的外因,也有我国工业发展方式粗放等一些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在市场形势突变的刺激下集中暴露的内因。这些行业虽然各具特点,但集约化程度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国际竞争力不强,大多数的产品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低端,大而不强是其共性问题。从产能利用率看,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5.8%、75.3%和96.8%,分别较全球平均水平低2.4、0.4和1.5个百分点,同时还有庞大的在建和拟建产能。

  与之前两次通过单一行政手段遏制产能过剩,此次动用了10大部委的联合执法力量,对上述六大产能过剩行业从项目审批、用地、资本、环评等多角度进行狙击。

  比如,对于未经审批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产能过剩行业和重复建设项目用地,国土资源部将一律不安排用地计划指标。而对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等新工艺和新产品项目用地,将优先保障用地计划指标。再比如,环保部将通过提高环保门槛、严格环评审批、强化环境监管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的环境管理工作。此外,环保部对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行业企业的上市环保核查也将更加严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上市环保后督察制度。

  对于本土CFO而言,最值得注意的是对过剩行业的全面金融紧缩政策。上述《意见》中明确表示:“对不符合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不按规定程序审批或核准的项目及项目发起人,一律不得通过企业债、项目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增资扩股等方式进行融资。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发改委要对违反规定的金融机构和有关单位予以严肃处理。”

  以国内近10年的经验而言,来自于资金链的紧缩动作往往是最致命的。因此,明年来看这些过剩行业很可能会出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行业地位不够突出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被整合或被关闭的风险。

  2010经济趋势 8

  防通胀无需实际动作

  事实上,对于明年的经济形势,最大的变数当属管理层对所谓通胀预期的容忍度到底有多高。

  由于今年货币政策的极度宽松,加之管理层明确表示明年仍然延续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信贷总量突破10万亿元已经毫无悬念,明年业内普遍预计信贷规模会在7万亿元~8万亿元左右。因此,曾经被视为“猛于虎”的流动性过剩,是否会在明年时不时地困扰管理层的决策信心?

  当然,11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出的信息仍然值得欣喜。会议中并没有明确提及物价与通胀预期的相关内容,而是继续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尽管从纯粹的货币供应量来看,温和的通胀预期是明摆着的。真正的问题在于是否要对原本中国经济就可以承受的温和通胀预期采取紧缩措施,就像两年前的从紧货币政策一样。结合近几个月CPI和PPI降幅快速收窄的趋势,坊间普遍预期11月份CPI将由负转正,12月份PPI也将转正,而明年一季度CPI预计会落在2%~3%的区间,二季度考虑到今年低基数原因CPI可能上升到4%左右。这个数字也是被坊间普遍表示可以被当下的中国接受的温和通胀。

  值得庆幸的是,近来一些官方智囊也频频发表2010年不会发生通货膨胀的论断。

  中国物流与采购协会副会长蔡进在“2009全球采购与供应链论坛”上表示,PMI(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11个月稳步回升,中国经济保八没问题,但购进价格指数偏高,潜在通胀压力可能会在明年二季度后表现出来,但这是中国可承受的通胀。

  而在日前由工信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2009年中国工业经济秋季运行形势报告》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也预计,2010年中国基本不会发生通货膨胀。针对中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发行大量货币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看法,李扬进行了批驳。李扬解释说,在中国引起物价变动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导致物价下跌的因素:首先是因为总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储蓄和金融方面,比如近些年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在提高,银行存款和外汇储备一直较多;其次表现为产能过剩,统计局资料显示,中国24个行业中有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意味着供应大于需求,因此物价总水平没有上涨而只有下跌的压力。

  当然,明年二季度之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流动性泛滥可能推升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显著上涨,形成阶段性的输入性通胀。不过有了2007年的惨痛经验,相信管理层对此可以采取局部措施消化解决,再也无需动用货币政策这样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

  在上海打造国际航运中心的热浪声中,以星航运中国区CFO徐明在抵抗着周期性衰退的同时,将更多地注意力聚焦于还在萌芽状态的航运金融。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