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如何化解城市水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5日 02:56  第一财经日报

  任绍敏

  空气、水,延续生命,缺一不可。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等,众多著名城市依水而建,水滋养了城市和城市人,但一场关于水的危机却在逼近。

  世界卫生组织去年发表报告称,全世界近十分之一的病例是不清洁的水导致的。

  而在中国,水资源短缺和浪费并存,而且水污染问题也日益引发关注。人口密集的中国城市,缺水矛盾尤其尖锐,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缺水城市已达300余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4个。

  如何化解水危机,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希冀?

  直面水危机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增长迅猛,但同时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其中就有水环境。全国许多地区出现河道断流、湖泊萎缩、水体污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

  中国是个水资源非常贫乏的国家,全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163立方米,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北方的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五分之一,资源型缺水严重已经成为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化解北方的水生态危机,中国不得不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耗费上千亿元巨资。

  以拥有历史美誉“千湖之省”的湖北省为例,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该省大于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已从522个降到了217个;现存的湖泊面积也下降到2438.6平方公里,减少了66%。而在过去50年间,中国已有约1000个内陆湖泊在全国版图上消失。

  和水资源的缺乏一样严重的是,我国现有湖泊的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也极为严重。

  根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和有关统计,全国大江大河有超过1/5的监测断面为劣V类水体,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国控重点湖库中有39.3%为劣V类水体,还有约2.7亿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水污染已从河流蔓延到近海,从地表延伸到地下,从一般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排放叠加、新老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复合的态势。

  今年11月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水务高峰论坛上,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孙雪涛表示,我国水资源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生态与环境恶化等问题尚未根本改变。

  中国以占世界6%的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以世界平均水平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3倍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但是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

  中国在行动

  中国已经认识到水危机的紧迫性,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

  水利部启动了全国城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试点工作,武汉、桂林、西安等10个城市已列为首批试点城市。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上称,仅在2008年第四季度,国家为扩内需新增了1000亿元中央投资,其中用于水污染防治的资金就高达60亿元。未来2~3年内,中央还将投入900亿元用于污水处理及管网设施建设、再生水利用、污泥处理处置和饮用水安全保障等方面。中央财政投入可以极大地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增强水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为水污染治理及相关产业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今年11月在武汉召开的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通过了《武汉宣言》,提出各国政府、社会团体、水资源使用者和提供者、私人企业和所有利益相关方应当共同推进全球湖泊的治理与保护。

  治污节水应并重

  尽管在治理水污染方面,我国已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加大治污力度的同时,多举措节约用水也同样重要。

  节水需要开源节流,多渠道、多元化寻求水资源。目前中国水源主要来自于江河湖泊及地下水,对雨水利用率相当低,雨水利用至今尚未列入国家节水战略,而其他一些国家的经验十分具有参考价值。

  与我国一样,印度也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为了开源节流,印度许多地方政府一贯鼓励收集雨水。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一些印度专家就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项专门适用于大城市的地下水填充方案——“房顶雨水收集”方案。

  顾名思义,该方案鼓励市民平整房顶蓄积雨水,再通过专门水管、水槽将雨水通过废弃水井等回灌地下。据说,除了缓解大城市因人口剧增带来的用水危机外,这个方案还有助于解决印度城市因排水系统陈旧造成雨季街道积水严重的问题。

  当时的实验表明,每100平方米的房顶全年可收集5.5万升雨水,可负担一个5口之家4个月的用水。于是,不少印度人直接从屋顶收集雨水,导入院内的储水池,经过一个雨季储满后,就可以满足一年的饮水需求。

  在新德里和另外一些大城市,高架在空中的立交桥也在节水中派上了用场。地方市政在许多立交桥下修建了大的储水池。雨季来临时,雨水顺着立交桥的两侧经过排水沟直接进入桥下的水池,用于满足城市绿地的浇灌用水需求。在一些大型机场,水泥地面也便于雨水的收集,一些机场修建了宽约2尺、深1尺多的导流渠,将雨水导入机场附近的储水池内。

  而一些发达国家也非常重视雨水的回收利用,比如德国修建大量的雨水池用于截流、处理及利用雨水,削减雨水的地面流失,降低城市洪涝危险。

  但在中国,南京市两年前出台的《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规定从2008年1月1日起,规划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须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但两年来,这一条例却遭遇了难以执行的问题。

  在迫在眉睫的水危机面前,如何治水、节水将考验我国相关政府部门的智慧。getty图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