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不足、产能过剩、减排压力——尽管2009年我国经济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保增长”目标已无悬念,但仍然面临一系列深层次发展矛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在这场调结构攻坚战中,要如何跨过转变发展方式的门槛?
传统产业:从“去库存”到“去产能”
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我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实现了产销基本平衡。但“去库存”只是传统产业走向复苏的第一步,这些行业中存在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以及结构不合理等深层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一些传统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步伐放慢,新增投资较多,很可能旧病未除,又积聚了新矛盾。工信部原材料司巡视员贾银松表示,今年1月至10月,建材行业投资增长了47.4%,其中水泥行业增长了64%,平板玻璃增长了35.3%。“明年产能过剩问题仍有可能出现。”
为抑制产能过剩,发改委、工信部正进一步加强对传统制造业的审批管理,提高产业准入门槛。这些举措能否有效解决传统产业的“去产能”难题,人们充满期待。
新兴经济:有序抢占竞争制高点
近年来,物联网、3G手机、低碳经济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在相关政策扶持下,各地将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结构的重大举措,取得明显成效。
但由于一些地区不顾条件盲目竞争、一哄而上,也产生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时丽教授表示,国内一些新能源项目除了规模扩张过快,就是普遍缺乏自主技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重构,各国都在积极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但如果新兴产业“一窝蜂”上马,不仅对资源造成浪费,也不利于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
消费驱动:从“消费挖潜”到“收入增长”
今年国家推行的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产品下乡的优惠政策,有力提振了消费,为实现“保增长”目标立下汗马功劳。
“但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目前的消费刺激政策主要还是着眼于“消费挖潜”,要从根本上扩大内需,除了优惠政策及商业布点之外,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仍是根本。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城镇化建设,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这是持续扩内需、保增长的根基。当务之急是着力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提高种粮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水平,改变“收入跑不赢GDP”的局面,让百姓有钱花、敢花钱。
节能减排:资源“价改”难题待解
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到今年上半年,我国已经完成了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的任务,尽管困难很大,但是经过努力,2010年减排20%的“十一五”目标有望实现。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节能减排越往后越难。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中国政府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至45%。下一步我国节能减排将步入更加艰难的“攻坚期”。
在这一过程中,推进水、电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至关重要。适度提高资源要素价格,有利于发挥价格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抑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的杠杆作用。而在“管理通胀预期”与调结构之间,也将充分考验政府的调控艺术。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