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九刻拍案惊奇
“艾滋女”、“躲猫猫”、钓鱼执法、开胸验肺事件……2009年,九大事件令人拍案惊奇。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周海滨 ★姚佳/综合报道
1、 “艾滋女”事件
2009年10月12日,互联网惊现一位名叫“闫德利”的河北女子,自称遭到继父强奸后进城务工,在酒吧从事卖淫工作,2009年检查出患有艾滋病。次日,“艾滋女”在博客中公布大量生活照及279名与其有性接触者的电话号码。10月16日,河北容城县公安局立案,查明确有闫德利其人,但闫德利3次检验均显示未感染艾滋。闫德利表示,博客照片只有其前男友杨某留存。经侦查,警方在北京某小区将犯罪嫌疑人杨某抓获。
点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媒体,尤其是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应当以一种社会责任来抑制恶意炒作,抑制对公民人格和名誉的侵害。
2、 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
2004年高考后,湖南省邵东县灵官殿镇罗彩霞被冒名顶替,失去了上第三批录取的专科院校的机会,顶替罗彩霞身份的是其同学,即当地公安局政委的女儿王佳俊。王佳俊冒名顶替成了贵州师范大学学生“罗彩霞”,并于2008年顺利毕业。罗彩霞被迫复读一年,于2005年考取天津师范大学,本应2009年毕业,却因身份证被盗用而被取消教师资格证书,身份受到质疑,才惊觉自己被人冒名顶替了。
点评:央视《今日观察》评论员刘戈:我们说的是罗彩霞,但是其实我们更多关注的是罗彩霞们。他们不知道上学的机会被谁取消掉了,被谁替代了,他们自己的人生被别人过了。
3、 杭州70码飙车案
5月7日,杭州青年胡斌驾驶跑车撞飞横过马路的25岁男青年谭卓。次日,杭州市公安局称案发时肇事车辆可能没压双黄线,车速认定为“每小时70码左右”,受到公众质疑,后专家对事故车鉴定显示,车速在每小时84.1公里到101.2公里范围内。
点评:《中国保险报》评论主编童大焕:飙车案激起的公愤与仇富无关。人们恐惧的是公正的规则被无情践踏,法律的秩序在某些情景下荡然无存。
4、 “上访女” 被当众强奸
8月3日,21岁安徽姑娘李蕊蕊到北京上访,当天被阜阳市驻京办送进丰台区聚源宾馆,次日凌晨在多名人员同屋住宿的情况下遭强奸,涉嫌施暴者正是宾馆的“看守”之一徐建。12月11日,李蕊蕊被强奸案初审,徐建以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并附带民事赔偿2300.9元。
点评:资深记者信海光:引发悲剧的其实还是各地拦访的做法,每年拦访不仅耗费了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加深了各类矛盾。如何变堵为疏值得反思。
5、 “临时性强奸”案
2009年6月10日,浙江湖州南浔区两名协警邱某与蔡某带领刚参加完高考的女生陈某、沈某同去吃饭。饭后陈某大醉,昏迷不醒。趁其醉酒昏迷不醒之际,邱某、蔡某将其带到宾馆,强行与陈某发生性关系。10月19日,浙江南浔区人民法院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声称考虑到邱某与蔡某两人属“临时性”的即意犯罪,事前并无商谋,且事后主动自首,给予酌情从轻处罚,判决两被告各入狱三年。“临时性强奸”也因此成为网络流行语。
点评:著名自由撰稿人吴佳男:关键不在于司法机关创造或者“被创造”了什么雷词,而是政府怎样缓解民众对于司法公正的严重焦虑。
6、 上海“楼倒倒”
6月27日5时30分左右,上海市闵行区“莲花河畔景苑”小区一栋在建的13层住宅楼向南侧整体倾倒。此后,以“楼XX”为名的名词,如“楼歪歪”、“楼脆脆”等频频见诸报端。
点评:事故调查组专家:近年来的施工事故,往往是在常识性问题上出错,“犯错越来越低级”,“这是一个危险的趋势”。
7、“躲猫猫”事件
24岁的云南玉溪男子李乔明因盗伐林木被刑拘,今年1月30日进入看守所,2月8日下午受伤住院,4天后在医院死亡,死因是“重度颅脑损伤”。对于死因,晋宁县公安机关给出的答案是,李乔明受伤死亡是因其与同监室的狱友在看守所天井里玩“躲猫猫”游戏时不小心撞到墙壁而致。随即,这条新闻迅速窜红网络,最终谎言被拆穿:李乔明被同监房的张厚华、张涛等人多次体罚、虐待和殴打致死。此后,晋宁县公安机关相关领导和民警均被问责,殴人致死的牢头狱霸被追究刑事责任。
点评:华堂律师所律师杨兆全:“躲猫猫”与“打酱油”、“俯卧撑”一样,成了网络又一流行词,这些词语实质上体现的是人们对“有关机关一定在掩饰什么真相”的肯定式猜测,这是比“躲猫猫”本身更危险的一种公信力的沦陷。
8、 “钓鱼执法”事件
18岁男青年孙中界10月14日,因好心载一位需求帮助的乘客,被上海浦东新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认定为“非法营运”,不仅扣车,还要罚款。万般无奈之下,孙中界砍掉了自己的手指头以证清白。在舆论压力下,上海市有关执法部门“钓鱼”执法的真相逐渐水落石出。
点评: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上海的“钓鱼执法”不仅反映出执法部门法律意识淡漠,而且也暴露出一线执法人员大胆越界随意行政的执法恣意,这种执法缺少起码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称之为“公权碰瓷”和“公权敲诈”并不为过。
9、 张海超开胸验肺
河南省新密市工人张海超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企业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在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投诉后他得以被鉴定,郑州职业病防治所却为其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为寻求真相,这位28岁的年轻人只好跑到郑大一附院,不顾医生劝阻铁心“开胸验肺”,以此悲壮之举揭穿了谎言。
点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杨支柱:应当通过修法把“职业”病诊断和职业“病”的诊断加以区分,剥夺职防所的职业“病”诊断资格,使职防所的“职业”病诊断建立在其他医院对职业“病”的专业诊断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