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哥本哈根:失望与希望并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20日 13:16  中国网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15次会议在哥本哈根闭幕了,相对于人们赋予它的使命,这次会议很显然不是成功的,但事情至少没有变得更糟。

  不完美,但聊胜于无

  人们有理由对此次会议感到失望。《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结束,这次会议没有实现为“后京都”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安排的宗旨。会议的最后文件《哥本哈根协议》效力很弱,以“注意(take note of)”而非“通过(adopt)”的方式形成,更重要的是该协议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协议没有明确规定发达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2013-2020)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这些国家单独作出的减排承诺也不足以把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这本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底线。这两个致命弱点注定了《哥本哈根协定》无法在2012年之后接替《京都议定书》的位置。

  乐观者也有理由感到乐观,诚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言,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哥本哈根协议》草案由不受《京都议定书》约束的美国和基础四国(中国、印度、巴西、南非)提出,这显示了全球主要经济体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京都议定书》没有被抛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双轨制”原则也得到了维护,中期限排援助资金也得到承诺。虽然没有达成一项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哥本哈根协议》和秘书长本人都承诺在2010年内做到这一点。虽然会议的结果并不完美,却是可以接受的。

  失望,但远非绝望

  哥本哈根见证了人类共同应对全球问题的艰难。我们有可能错过了拯救人类的最好机会,但不是唯一机会。我们必须认识到一点,气候变化不只是科学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涉及到相关各方的根本利益。政治解决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需要智慧和妥协,远非两年艰难准备、百名领袖出席便可自动解决的。根本哈根的结果让人失望,但远非绝望。面临可能的气候灾难,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共同应对,失败不是我们的选项。

  中国,可以做得更好

  中国在哥本哈根的表现可圈可点。第一,宣布不附加条件的自主限排,202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40%-45%甚至更多,考虑到经济增长对保持中国社会发展与稳定的作用,这样的限排力度让人印象深刻。第二,虽未接受“可测算、可报告、可核查”,但庄严承诺自主限排受到法律和媒体的监督。第三,表示愿将国际减排援助优先让给最不发达国家、小型发展中岛国和非洲国家,以让步移除了发达国家提供减排援助资金的障碍。

  能力大则责任大。中国发展中大国的双重身份使其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博弈中处境微妙,中国应该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为全球的共同福祉负起更大的责任。(作者系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蒲俜 马云飞)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