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GMC模式 让“中国制造”集体出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9日 11:10  中国经营报

  张业军

  随着国家出口企业资质门槛的取消,海外买家与国内制造企业可以越来越容易的低成本对接,从前专营出口生意的外贸企业已经销声匿迹。

  但在传统领域依旧存在新机会。眼下,环球市场集团(以下简称环球市场)从事的仍然是专营出口的外贸生意,不过已是今非昔比。它抓住了中国制造业升级的机遇,通过自己设计的GMC(环球制造商认证)体系,当起了中国制造企业的“品牌管家”。

  砍掉“不达标”的供应商

  环球市场前身是一家网络营销企业。自2000年环球市场集团建立起,该公司就尝试在中国推行“一站式国际贸易运营平台”的概念,强调专业服务的价值。

  与很多网络营销机构一样,早几年环球市场面对几十万家中小企业均来者不拒。但是后来,一些有实力的买家抱怨,他们发现在客户群中有很多小作坊、山寨厂,还有贸易公司,而这些并不是他们的目标供应商。他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筛选,而越是优质的买家,花费的时间、人力等成本就越高。

  买家的抱怨对环球市场集团CEO凌风触动很深。

  2005年3月,在中山大学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凌风宣布将群体品牌GMC(环球制造商认证)作为公司的品牌进行推广,同时对所有新加盟的供应商承诺必须通过若干条规定严格把关,确保在GMC名下的供应商都是优秀的制造商。这些标准包括:是否具备生产真正优质产品的能力,是否有专业的外贸团队,是否具备一定的产能以及IMP的能力,还包括是否符合社会责任,有没有污染环境等等,并请国际认证机构上门审核,全部通过才颁发GMC认证。

  对于不能达到GMC标准的企业,他们在一年期的合作协议到期之后,将不再续签。事实上,这样做意味着把大量的潜在新客户拒之门外,而且也把一些原有的合作密切的客户慢慢放手了。

  阵痛在所难免。当时公司的近500家客户,有20%以上因此而流失。为了让市场接受GMC,环球市场也对内部管理构架进行了调整,在广泛宣传GMC这个品牌之外,主要采用了两个手段:一是专门成立了呼叫中心,进行电话销售;二是代表制造企业参加国内外各专业展览会,促成买家与卖家的直接对接。

  挺过阵痛,客户开始稳定住,并持续增长。“当初觉得砍掉大批客户会给公司带来严重损失,但后来反而引来了一些质量更高的客户。”市场总监苏忠杰说。

  推出GMC认证体系4年后,环球市场在金融危机期间业绩增长超过100%,2008年成功收购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合并后的供应商客户从500多家增长到3000多家。2009年10月16日举行的GMC年会上,到场的制造商达2500多家。

  变身群体品牌“管家”

  2005年以前,GMC还只是一家外贸中介机构,服务对象是广大中小企业。凌风表示,通过多次对买家进行的调查与分析,公司完善了8条“能获得买家青睐的企业标准”,包含了国际认证机构的部分认证标准。同时通过收购和组建新队伍,使公司赖以成名的认证和服务得到了人力上的保证,也加强了公司对GMC体系下的审核和认证的公正性。事实证明,这种电子商务信用评级方式得到了市场认可。

  顺德康宝家具沙发营销总监敬兵表示,他在欧洲与买家接触时,对方一听说公司通过了GMC认证,马上有了兴趣,他们认可这种对企业进行严格验证的标准,这确实也能带来一些高质量的买家。

  事实上,为了提高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中国政府也在寻找有效提升中国制造业形象的方式。而环球市场“品牌联合”的做法恰好进入政府部门的视野。2009年4月,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考察GMC集团时表示,GMC作为制造业群体品牌不应该只是一家企业来推广,而是应该由全体企业共同参与推动。来自政府层面的认可和建议,使凌风脑中专业“品牌管家”的思路逐渐清晰。此后,环球市场对客户服务条款进行了修改,只要客户达到了GMC的标准,就有权使用GMC品牌标识,环球市场则只负责提供认证与审核的服务,对群体品牌的使用者进行监管。而环球市场的客户,则可以从一般的制造市场中脱离出来,成为“中国制造”的“贵族”。

  记者观察

  对接游戏规则

  如果追溯GMC的起源就会发现,这种模式自始至终都在诠释一个概念:游戏规则。

  阿里巴巴当年打出的口号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话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前些年外贸生意难做,而这种难做,源于游戏规则乃至价值观的不统一。

  早在10年前,海外买家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他们在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采购时,往往订金打过去就没人影了。网络诚信问题,让海外买家很不放心。而另一种情况是,国外采购商来到中国,总是直接到了工厂就开始谈采购,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很多细节根本照顾不到。

  环球市场2009年8月份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买家中有80%认可第三方认证,有72%的买家产品直接来源于制造商,65%的买家将质量放在首位。很多数据背后,都是大量的“试错”成本换来的。

  而另一种极端则是,国内的一些外贸从业人员,即便是优秀的制造商,也可能会错过商机,对接不上真正有实力的采购商。例如,2008年12月,家得宝委托GMC邀请制造商参加他们的供应商大会,总共发出了99张邀请函,仅回收了2张回函。后来了解到原因,很多公司的外贸人员相对年轻,根本不知道家得宝的背景和实力,有的则是认为填写供应商档案太麻烦。这些其实都是对规则理解得不够深。

  事实上,GMC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设法摸清外贸的游戏规则,并以制度性的门槛来强化它,实现买卖双方的规则统一,让制造商在与买家对接的时候,达成更高的交易率。

  郭荣村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