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低碳企业迎来掘金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6日 01:59  北京商报

  

  似乎哥本哈根离我们很远,远到很多人不知道它是丹麦首都。那里没有北欧海盗,只有安徒生的童话,还有数不清的骑自行车上下班的人们,低碳、无尾气排放是这座环保城市推崇的生活方式。其实,“哥本哈根”离我们并不遥远,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关乎着你我的未来,让我们关注着这次会议,就像关注我们的暖气温度、工资收入一样……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哥本哈根会议释放出来的信号,让中国各产业界意识到,节能减排、低碳调整是必经之路,对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来说,“后哥本哈根”时代或许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它们不得不告别低成本运作;对于早已嗅到低碳这块“蛋糕”香味的企业来说,这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低碳经济不仅没给它们带来成本压力,反而给它们点上了一盏发展“明灯”。

  空调行业一年省出三峡电站

  “高效空调节能减排,空调企业一直都希望推广节能产品,但由于这些产品的成本高,价格比低能效空调贵,市场一直难以打开。如今政策给予消费者补贴,直接解决了推广难题,‘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给我们提供了‘舞台’,是国家重视减排、节能的重要佐证。”第三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空调的目录即将公布,国内一家空调企业的老总带着些许兴奋向记者介绍说。

  这位老总的喜悦不仅仅在于得到了政府补贴,前两批目录中,他的公司多款空调进入了补贴目录,加上国家加大了第三批的力度,全年得到的政府财政补贴将达数亿元人民币。

  据介绍,1级和5级空调的能效差约220瓦,按每台空调每天8小时、每年使用200天来计算,一台1级空调每年可省电352度。目前我国空调市场容量为4000万台,这意味着空调全部节电可实现140亿度电,接近于大亚湾核电站全年的发电量。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空调行业正在由高能耗向低能耗转型,空调企业付出的成本相应增加,但从各公司业绩报告来看,它们的日子却越来越好:美的预计全年净利达18亿元;海信科龙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加264%;格力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逾四成。

  空调企业的转型还直接带动了我国空调产业的升级。以前全球70%的低效、高耗空调在中国制造和销售,由于能效不达标,严重影响了中国空调产品出口海外,发展节能低耗空调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近几年来我国居民生活用电量年均增速达11.7%,超过同期GDP增速,技术更新、推广节能产品“迫在眉睫”,节能减排“风”正吹向各个领域。

  有专家指出,若把国内所有白炽灯换成节能灯,在全国推广使用12亿只节能灯,一年可节电相当于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852亿度,由于我国电力生产中3/4是燃煤,这就相当于节约了3400万吨原煤,可减少9100万吨二氧化碳、78万吨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也有专家提出,若对北京市现有燃气锅炉进行节能改造,并对今后2到3年内新建及改建的燃气锅炉采取节能措施,每个采暖季至少可以节约天然气3亿立方米,每年可节约资金6亿元左右,节能20%。

  事实上,空调产业只是中国产业界朝低碳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哥本哈根会议也许会加速这一进程。

  多个产业将遭遇转型“阵痛”

  在各政要在哥本哈根“唇枪舌战”的同时,中国的企业家也非常关心这次会议。在这次哥本哈根的行程中,一位地产“大佬”极引人注目,他就是万科的老总王石。王石说,此次哥本哈根之行是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企业踊跃承担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同时考察“低能耗建筑”。

  记者从王石的微博上看到,王石在峰会期间,专门考察了法兰克福的低能耗建筑,并在回答网友提问时举例:住宅产业化要改变大量使用木材的木模板传统工法,尽量使用钢模。“钢模材料本身也要碳排放,但木模平均使用6.5次报废,而钢模可以500-600次重复使用,钢模使用次数的平均排放量远小于木模板的固碳量。”

  这是王石的“低碳经”。

  其实地产的低碳化早已提出,低碳地产和绿色建筑在中国已经广泛开展。而且不仅是地产,其他行业产业也在悄悄转型,但这种转型,更多的是阵痛。要让低碳经济在中国“开花结果”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由于煤炭资源丰富,我国发电行业此前一直以火力发电为主。在“十一五”期间,为了达到单位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中国要关停5000万千瓦的小火电。头三年已经关停了3000多万千瓦,数十万人失业。朝低碳经济转型,让国内电力行业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我国是一个工业化国家,而且目前还未完成工业化进程,需要很多能源完成工业化,此外,我国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低端产品、低劳动附加值、能源消耗大的行业将面临生产成本高涨,而这些行业会出现大面积的失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分析说。

  目前,包括水泥、化工在内的众多产业行业依然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情况。下一步,低碳经济要涉及的行业和领域也将以其为重点,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

  “当前转型的最大问题是资金。” 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对记者表示,以最可能取代火力发电的水电为例,其前期投资和运营成本庞大,足可以建设若干个水电厂,且大的水电工程投资周期长,大量蓄水还会对下游存在风险。

  除了前期资金的投入和维护运营的高成本,发电后的电价也存在“阵痛”。据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介绍,当前我国新能源如水电、风电和光电等的上网电价普遍较低,虽然有一定补贴,但距离发电企业盈利还相差甚远。

  以光电为例,当前的光电标杆电价主要以敦煌每千瓦时1.09元的上网电价为基准,暂不考虑中西部的差距,可以盈利的上网电价约在4元以上,但当前的终端电价基本在1元以内,所以相比较而言,火力发电不仅投资少,而且生产的终端电价也相对较低。

  “这就产生了矛盾,短时间内依靠火力发电的话,其动力煤就会加大消耗,就会导致高排放。”林伯强表示,当前煤炭作为中国能源的基础性产品,占到全国能源消耗的70%以上。“如果不大力发展其他可代替能源,这个比重依旧很难下降。”

  消费者生活成本或增加

  在产业界,低碳经济转型代表着压力与机遇并存,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工业、农业等生产方式的改变、成本的上涨则无疑将增加居民消费成本。

  “由于更多使用太阳能、风力、生物、天然气发电,电力成本必定增加,成本增加最终会作用在消费者身上。”陈凤英分析,“随着智能交通、公共交通的更多的投入,居民出行的成本也会随之增加;低碳产品意味着高投入,制造业低碳制造、农业低碳种植等也肯定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

  陈凤英认为,此前居民消费成本的相对低廉是由大量高能耗、高碳排放量所换取的,但如今这种方式已行不通,消费者再也不能通过“自毁家园”来换取低价生活方式。获取能源方式的改变、能源价格的上涨将带动社会各类消费品价格的上涨。

  “消费者花更多的钱换来的将是绿色消费,更环保、健康的生活。”陈凤英强调,“消费者也应该承担低碳经济的部分成本。”她还认为,消费者是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主要动力,能引导产业、社会往低碳经济发展,而如何引导消费者的低碳意识呢?

  专家们认为,在引导低碳消费上我国政府已积极行动。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启动“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通过财政补贴每年拉动节能产品消费4000亿-5000亿元,可节电750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7500万吨,产品包括节能灯、高能效空调,未来还将涵盖高能效平板电视、冰箱等。

  陈凤英分析,在低碳经济推广初期,由于价格等方面的原因,消费者肯定会依然选择以前的生活方式,所以政府可以以补贴形式适当引导低碳消费,这样更利于整个社会的低碳转型。

  专家提议,走低碳消费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奢侈浪费加以限制。碳排放空间有限,每个人的基本消费需求也是有限的,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潘家华就曾建议,给每个人一定的碳排放量,超出之后就得交税,超得越多税率就越高,这种方法既兼顾了基本需求的满足,又可以使消费者行为更理性化,减少奢侈浪费的部分。

  低碳经济将渗透社会各角落

  减少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世人共识。专家们分析,低碳经济将会对全球所有产业带来决定性影响,未来全球公民都会对低碳经济有需求。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肯定会出现“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等关键字眼。

  “如果说IT业是拉动全球上一轮经济增长的主力,绿色经济将成为此轮刺激经济的主动力。如果发展中有所突破,绿色经济应该比IT产业取得更大成就。”陈凤英表示。

  直接受低碳经济转型影响的行业是能源行业。此前传统发电产业如火力发电企业将逐渐向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等转变,新兴能源的比例将会上升,能源产业也将朝低碳化、无碳化方向发展。

  间接影响的行业则包括建筑、制造业等。建筑是一个被忽视的耗能大的行业,未来建筑行业将与太阳能发电紧密联系,建筑取暖、照明等所需的能源都将来自太阳能;制造业未来不但所需的“动力”来自低碳能源,产品的含碳率也要被公示;此外,许多人只认为“低碳经济”是工业的发展方向,其实农业发展也应该由低碳农业取代高碳农业,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这种农业就是高碳农业。

  随着减排的深入,一旦国外政府要求,像中国这种出口大国肯定会受到大的冲击。以我国最大贸易伙伴美国为例,美国政府正在计划征收碳关税,若以欧洲现行利率确定的二氧化碳45美元/吨的基数计算,每年出口至美国的中国产品关税额将达550亿美元,等同于对中国产品平均征收17%的关税,约6倍于当前3%的平均关税水平,国内高排放行业将无法承受这笔开支。要鼓励低碳产品贸易、低碳技术贸易,但要反对以发展低碳经济为由而设置的各种“绿色壁垒”。

  在工业领域产生颠覆性改变后,社会教育、研发、就业、消费等也会向绿色经济倾斜,而服务业占社会经济的比重也会有很大提升。“投资必定会向低碳、绿色经济倾斜。”陈凤英给出这样的预测。其实,受哥本哈根会议的影响,包括低碳能源供给、工业节能、建筑节能、交通节能以及森林碳汇等板块均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生态学家、中科院院士方精云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在技术上的改变将非常明显。我国已着手研究碳捕获与埋存技术,通过大地和海洋“吸收”封存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减少”碳排放。预计到2015年将实现技术市场化。

  正进行该技术研发的斯伦贝谢北亚地区总经理卞振举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将碳捕获与埋存技术应用于垃圾处理和新建、既有发电厂项目,将有效保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同时也能从一个侧面缓解由传统能源到新能源的过渡期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

  经济结构势必同时调整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极具意义。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日前在“抑制产能过剩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新闻发布会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近期将会出台,新的目录比较2005年的目录将大量增加新兴能源产业的相关扶持和鼓励项目。

  与此同时,被温家宝总理寓意产业大变革的新兴产业振兴规划也将出台,其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空间海洋开发和地质勘探等七大行业,在其中,其实不难发现,这七大行业基本都为“低碳”行业,也就是说下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向低碳倾斜将成为必然。

  在日前举行的2009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上,华电集团也表示,当前该公司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已占到总容量的20%,下一步将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开发新能源和研究低碳技术,迎接低碳经济的到来。

  “走低碳经济不外乎两点,一是节能,二是发展清洁能源。”林伯强认为,当前的任务是调整能源的结构,减少二氧化碳高排放原料的应用,特别是煤炭的能源消耗比例,“如果煤炭的消耗居高不下,低碳经济无从谈起”。

  据了解,当前低碳经济的产业路线主要分布在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减排以及清洁能源上。其中,环保产业主要包括污水处理、固定废弃物的处理等;节能产业则包括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等,比如余热回收发电、节能材料、智能建筑和节能家电、节能照明等。减排主要是清洁燃煤等;清洁能源则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和水电等。

  减排带来的变化将是整个经济经过技术水平提高以后发生的产业调整,对整个社会的好处要远远超过付出的代价。一直以来,中国在环境和社会投资方面滞后,如果现在有这样一个外部驱动力,将促成或加快经济增长方式朝良性、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事实也证明,财政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及企业自觉性的提高,让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尝试将节能减排从“负担”变为“收益”。尽管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已有不少企业和行业摸索出了适合自身的减排之路。

  转型将创造出更多机会

  在中国宣布在2020年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低45%时,部分环境学家及科学家对此不解,认为中国这个“承诺”太激进,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任务。甚至有学者算了一笔账,今后10年每年需要为减排45%这一目标新增投资300亿美元,这相当于每个中国家庭每年要承担64美元。而如果把新的承诺将造成的潜在宏观经济损失、特定行业的失业以及提高贫困和弱势群体的生存成本计算在内,中国需要付出的代价将更大。

  “我们为什么要在明明知道低碳转型道路难走的情况下还要坚持呢?”经济学家樊纲接受记者采访时反问道,“首先,当全球国家都在朝低碳经济转型时,中国继续沉默,势必造成中国国际形象的‘不作为’;其次,朝低碳经济转型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经济发展迟早要经历这个过程,与其等别的国家向我们征收碳税,不如未雨绸缪,这种未雨绸缪还有益于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再次,经验告诉我们,在低碳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机会,虽然在早期阶段,部分产业会因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而变得很困难,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转型不仅不会带来成本上的增加,反而会创造更多的机会。”

  陈凤英也分析,中国做出减排45%的承诺,一方面说明了作为世界一分子的中国有责任挑起减排重担;另一方面也表明我们有着减排的潜力,因为本身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我们也会有减排工作要做。低碳经济是未来趋势,由于未来90%的能源由发展中国家使用,作为主要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可避免将面临减排等问题,转型进入低碳经济将是我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必经之路,“哥本哈根”将成低碳经济转折点。

  “总的来说,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陈凤英分析,“传统能源价格非常便宜,造成许多国家并没有紧迫感。如今,气候变暖速度加快,低碳经济转型真的来临了,整个人类都有了紧迫感,这种紧迫感也是一种动力,同时也激起了一股活力,促使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由石油向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的天然气、核能、太阳能、风能方向发展。”低碳经济转型并不代表高成本、低回报。瑞典在由低碳经济转型时,当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9%时,国内生产总值却增高了44%。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