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国际财经 >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 > 正文
中国钢铁企业对气候谈判会议期望殷殷,但是哥本哈根演武场能够给国内钢企带来新的生机吗?
■CUBN实习记者 张焱 北京报道
万众期待。
12天的哥本哈根演武场能为各国带来什么?又能给国内钢企带来什么呢?
低碳之路
最近,“气候正义”理念兴起,钢企生产钢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问题遽然进入公众的视野,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从全球统计数据来看,钢铁工业排放的CO2占人类总排放的5%,而在中国要占到近12%。在21世纪8年的全球CO2排放量中,有2/3来自中国,荷兰研究机构“荷兰环境评估局”称。
面对国内钢铁行业的种种隐忧,如何遏制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而发展低碳经济便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兰格信息研究中心钢铁分析师张琳告诉《中国联合商报》记者,“低碳经济是中国钢企长期发展的不二选择。”
“降低能耗,发展低碳经济应该作为钢企发展和改革的重中之重,把环保等指标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中国联合钢铁网首席分析师马忠普告诉本报记者。
“绿政”压境
“绿色为王”的大背景下,中国钢企隐约听到了 “兵临城下”的脚步声,亦或是局促的敲门声。
事实上,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欧盟动作频频,剑指中国的气候问题。
11月23日,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环境大臣卡尔格林(Andreas Carlgre)表示,欧盟会继续利用减排30%的目标作为杠杆,向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施压。
11月26日,中国欧盟商会和欧盟钢铁业组织的“两重唱”让人现在还记忆犹新。
中国国内过剩的产能降低利润率,阻碍创新,加剧了中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间的贸易压力,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在当天发布的《中国产能过剩研究———成因、影响和建议》报告中,钢铁业赫然在产能过剩的列表之中。
中国提出“单位GDP碳减排40%”的目标体现了巴厘路线图的要求,中国代表团首席代表苏伟在哥本哈根时间8日的媒体吹风会上指出。
但是,这一提议与欧盟等国家的要价相差甚远。
发达国家应率先进行大幅减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谢振华指出。
一方面我们确实要承认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但另一方面要区分国家对待,毕竟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很多年,他们不能简单地把责任推在发展中国家身上,张琳认为。
信心之锚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国内钢企绕不开的话题,亦成为钢企新的经济增长点。
“淘汰高碳产能,从而走上一条低碳的转型之路将成为我国钢铁工业下一步的工作重心。”马忠普指出。
“美国和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两个大国,对哥本哈根的谈判最后结果将会起到攸关的作用。”《纽约时报》在12月5日一篇文章《Who’s Who》中指出。
专家表示,钢企如果想成为业界翘首,除了节能减排措施之外,碳交易价格的定价权对钢企的长足发展和提振企业士气都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钢铁企业应该从各工序着手,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先进设备及新材料,挖掘潜能,减少用能量,提高能源的重复利用率,创建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钢铁产业,张琳指出。
资深分析人士分析,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权供应国之一,但是中国现有的碳交易市场却没有一个像欧美那样的国际碳交易市场。
目前我国国内仍以CDM项目的场外交易为主,这种局面十分不利于争夺碳交易的定价权。必须获得碳交易定价的主动权,因为“得标准者得天下”,上述人士说。
梳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脉络,对于把脉还不明朗的2010年中国钢铁市场将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