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防范通胀预期 关键要警惕四种因素推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5日 02:06  东方早报

  郑彦

  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0.6%,在连续9个月负增长后首次转正;同月上海CPI也实现了由负转正的转变。这表明,防范通胀预期,已经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议题之一。

  为此,需要警惕以下四种因素对国内价格的推动:

  第一,与民生有关的商品价格上涨。本月物价由负转正,食品价格连续几周上涨是主因,如蔬菜、粮食、食用油等。此外,水、电等资源能源价格改革也间接提升了通胀预期。由于民生商品与百姓的关系最为密切,百姓对于其价格上涨的感受也最为真切。防范这类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关键在于运用好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一方面结合市场需求,加大农产品等的供应力度,着力降低农产品价格上行压力;另一方面,要恰当把握资源性价格调整的力度和节奏,有序推进资源能源价格改革进程。同时,做好低收入群体保障,把价格调整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降到最低。

  第二,资产性价格继续上扬。在保增长的巨大压力之下,截至11月份全国新增信贷达到9.2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超过5万亿元。大量的信贷扩张必然引发流动性过剩,即使今后几个月信贷投放量下来,由于滞后效应的存在,未来几个月也可能继续推动物价特别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性价格上涨。比如,上证综指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达到78%,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比上年同期)上涨5.7%,以及最近全国土地拍卖屡屡创出新高的“地王”等。防范资产性价格继续过快上涨,要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将信贷投放更多向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升级等方面倾斜;同时,严控产能过剩行业、“三高”行业(高能耗、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新增信贷。

  第三,输入型通胀压力。今年以来,受美元持续贬值影响,国际市场以美元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原油价格接近80美元/桶,各类金属原材料、白糖、大豆等价格都出现新一轮上涨趋势。受世界经济逐步复苏、全球低利率水平、宽松货币政策、投机资本炒作、美元汇率走低等因素综合影响,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继续大幅上涨,这将导致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不断加大。防范输入型通胀,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抓住资产价格较低机遇到国际市场上购买能源资源;同时,加大中国对资源、能源及重要进口商品的战略储备力度,尽量减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价格的冲击。

  第四,需求拉动型通胀压力。随着明年中国经济回升的进一步加快,中国对资源能源实际需求必将会持续地上升,并可能导致国内生产生活商品价格的普遍上扬,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胀。防范需求拉动型通胀,则要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同时,合理降低增长指标预期,更加注重“调结构”的指标考核,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