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稳定”的政治诉求成为重组的唯一前提时,国资大型钢铁企业成为了重组最可能路径
周丽敏
“通钢血案”四个月后,伴随民营钢企河北建龙钢铁集团(下称建龙集团)背影的远去,鞍钢与首钢两大国资钢铁巨头,又依稀隐现。
让这两个国资钢铁巨头“聚首”的,正是通化钢铁这块“烫手的山芋”。《中国经营报》记者掌握的确切消息表明,通钢重组的谈判已经又一次启幕,当稳定的政治诉求成为重组的唯一前提时,这一次的重组变成了首钢鞍钢两大国资钢铁巨头“二选一”的游戏。
而在一场群体性事件“血的教训”之后,职工诉求之于重组进程的地位与作用,正在变得愈发微妙。
鞍钢、首钢“掰手腕”
通钢并没有因为发生“血案”而停滞了重新寻找“婆家”的步伐。7月24日,建龙集团重组通钢遭通钢职工反对,其委派到通钢的总经理陈国军被围殴至死。随后民营钢铁企业建龙集团退出通钢重组。8月7日,《吉林日报》头版刊出《从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要求看通钢的路径选择》一文。文章说,通钢要实现健康发展,需要积极靠近战略投资者,加快改革重组的步伐,对自身进行升级改造。
“现在看来,鞍钢和首钢希望最大,至于最后定哪家要看对方开出的条件。”近日,通钢集团一了解该情况的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如是说,而记者亦从吉林省相关政府部门获得了相同的消息。
记者了解到,鞍钢曾两度竞购通钢。
“早在今年4月份左右,吉林国资高层就与鞍钢谈过重组通钢的事宜,当时是吉林方面主动向通钢抛出了橄榄枝,但鞍钢当时开出的条件过于苛刻,吉林国资委难以接受。”一了解此事的通钢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当时鞍钢提出的条件是:若鞍钢重组通钢,第一,通钢必须放弃1000万吨产能的发展目标,因为这与鞍钢的整体规划不适合,鞍钢想把资金和精力更多地放在对通钢进行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品结构方面;第二,吉林省国资委所有的通钢资产采用无偿划拨的方式,转让给鞍钢。
对于鞍钢的条件,吉林省国资委等高层难以接受,不得以才转与河北建龙谈判,没想到的是,建龙提出控股通钢的决定最终却上演了一幕带血的惨案。
“2005年,通钢在最初引入战略投资者时,当时首选的重组方就是鞍钢,鞍钢提出以12亿元资金控股通钢,当时相比于河北建龙给出的条件,觉得后者可能更吸引吉林相关高层。”吉林省政府相关部门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资料显示,2005年12月30日,建龙集团以8亿元资金,加上吉林建龙的6亿元净资产,拥有了“新通钢”36.19%的股份,吉林省国资委拥有46.64%的股份。4年后,随着建龙的黯然出局,鞍钢又一次“亲近”通钢,不过这次与鞍钢掰手腕的是势均力敌的首钢。
“首钢也几次北上了,和通钢高层都接触过了,不过鞍钢现在也不放弃,至于是选择那方就看对方提出的条件了。”上述通钢人士说。
随后,《中国经营报》记者分别致电鞍钢和宝钢,但对方均未正面回答记者的提问。而通钢办公室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的谈判正在进展中,年前会有公告。
“通钢只有引进战略投资者才能活下去,这是绕不开的门槛,不管是谁入主,通钢均是被重组方,尤其是和大型的国有企业重组。”通钢集团一中层干部对记者如是说。
微妙员工诉求
“通钢下一步的重组和之前可不一样了,无论是和鞍钢还是首钢重组,都需要听取我们职工代表的意见。”在通钢工作了20多年的一老员工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而吉林省政府相关部门人士则告诉记者,员工利益和安置一直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次重组亦不例外。
这位员工介绍,11月20日左右刚召开了通钢全体职工大会,会上讨论了通钢的未来发展,在今后通钢的任何重大决策中,职代会的意见将举足轻重。
而此次选择那方来重组通钢,职代会的意见无疑至关重要。
“其实,鞍钢和首钢都是国有背景,选谁都行,只要能给我们发工资,让我们吃饱饭让企业有发展,都可以。”上述员工说。
采访中,记者能感受到,通钢的员工有着浓浓的国企情结。“过去很多民营企业并购,只把目光盯在当地政府身上,认为只要把政府摆平就万事大吉了。岂不知大型企业是一个多重利益的集合,有着复杂的生态结构。”这位员工表示。
在他看来,“通钢血案”发生后,吉林省政府高层会汲取教训,挽救通钢是一方面,保持稳定是更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通钢的惨案发生后,从理论界到学界,均认为吉林省政府方面在考虑建龙与通钢重组之时,忽视了通钢员工的诉求。
著名并购专家、资深律师马光远认为,通钢事件”不是一个个案,自国企改制伊始,因改制忽视职工利益,漠视民主程序和透明决策而引发的冲突始终没有停止过。但像通钢这样引发如此激烈冲突和命案的事件的确并不多见。这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在国企改革多年之后,在国家、战略投资者和国企员工利益的博弈机制上,我们依然没有建立一个合理考量多方诉求的制度安排。
并非烫手山芋
尽管今年7月,通钢上演了“陈国君血案”,但通钢并不是一块烫手山芋。
作为吉林省最大的钢铁企业,通钢在吉林省的市场份额和发展前景是竞购者垂涎的原因。
另外,通钢还拥有四个矿山,虽然身处最北方,毗邻封闭的朝鲜,对北部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障碍,但通钢毕竟处于东北亚势力范围之内。
“从产业布局上分析看,鞍钢重组通钢是最佳的选择,鞍钢的势力范围一直在北部,再者,通钢有一部分老员工曾经是从鞍钢过去的,从情感上说,鞍钢可能更亲近一些。”著名钢铁专家马忠普对记者分析说。
在马忠普看来,首钢的势力范围应该是环渤海一带。
“首钢搬迁到河北曹妃甸后,四处被河北钢铁集团所包围,在进一步发展上大受局限,首钢的确有向北扩张的愿望,通钢虽然年产只有600万吨,但对于鞍钢和宝钢来说,无论是谁吞下都会大大增加体量。”马忠普说。
目前业界评出的全国钢铁行业竞争格局中的“三皇五帝”(产能目标为5000万~8000万吨的宝钢、武钢、鞍钢这三家央企被称为“三皇”,而湖南华菱、河北钢铁、山东钢铁、马钢、沙钢被称为“五帝”),并没有首钢的身影。
根据公开报道资料,通钢生产处处长赵国越曾表示,从7月25日开始,钢铁的产量不断攀升。整个7月份,钢产量达到47万多吨,铁总产量完成44万多吨,均超额完成月计划。“7月份本来预计盈利指标是8000万元。现在初步测算,盈利额超过1亿元。”
不过,记者从另一通钢员工处了解到,到了8月底,通钢订单又有减少,目前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资料显示,2009年,通钢集团在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203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排名第104名。生产铸造生铁、制钢生铁、钢坯、圆钢、螺纹钢、角钢、槽钢、冷轧带钢、无缝钢管等产品,年产600万吨。
通钢改制大事记
■1996年7月23日,吉林省体改委、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财政厅联合发布文件,同意“通化钢铁公司”改为“通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原通钢集团)”。1996年11月6日,新组建的通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运营。
■2005年10月,经时任吉林省国资委常务副主任肖万民(此前任吉林市副市长)引见,建龙集团正式介入通钢重组。
■2005年11月28日,原通钢集团重组。完成后,通钢集团注册资本38.81亿元,建龙集团通过其持有的吉林建龙钢铁公司整体作价14.05亿元入股,持通钢36.19%股权,为第二大股东;吉林省国资委在扣除改制成本后,以18.10亿元出资,持有46.64%的股权,保持控股地位;华融公司出资5.67亿元,占14.6%股权。
■2006年6月,通化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合并通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通钢集团持有股份公司的股份予以注销;在合并完成后,原通钢集团有限的法人资格注销。股份公司更名为“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通钢集团)”。
■2009年3月,新通钢集团与建龙集团实施股权分立。
■2009年7月22日,吉林省政府专题会议原则同意建龙控股通钢的意向性决议:在通钢集团新一轮增资扩股中,吉林省国资委所持股份减至34%。
■2009年7月24日,通钢血案发生后,吉林省政府工作组同意终止实施建龙集团增资扩股通钢集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