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气候特使称中国有2万亿美元外储,不需资金援助。中方敦促其自省
冯迪凡
随着美国气候谈判高官抵达哥本哈根大会,一场全球谈判再次演变为中美对决。
比刚任现职时苍老了许多的美国气候变化问题特使托德·斯特恩9日刚抵达哥本哈根,就立即“炮轰”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并表示从未认为美国气候变化援助方面的公共资金会给予中国。此言一出,在场各国谈判代表一片哗然。
谈判气氛骤然紧张。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在记者会上用英语对在场的中外记者说了一句话:“一些国家应反躬自问(soul-searching)。”
“美公共资金不可能流向中国”
在美方的新闻发布会上,斯特恩的发言比美国首席气候变化谈判代表乔纳森·潘兴更猛烈,从减排、资金援助到《京都议定书》,在每个重要议题上都对中国的提议开火。
他明确表示,尽管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仍然希望中国进行量化减排。
“那个排放正在巨量增长的国家,是中国。”斯特恩说,缺乏中国的行动又想解决问题是无法想象的,而“我们(美国)的排放量现在已经(增长)很平缓且将下降。这不是道德问题,这就是数学问题。”
斯特恩还展示了美方的数据:中国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未来20年内将增长50%,且2020年将比美国高60%。
他强调:“中国经济活跃,现在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我不认为能看到公共资金——特别是来自美国的公共资金能流向中国。”
“我不认为中国是接受资金资助的第一候选人。”斯特恩补充说。
目前,以英国为首,包括挪威在内的国家正在协商,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方面寻找妥协之道。这些国家提议,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也须对“最脆弱国家”提供资金。不过一位最不发达国家阵营的谈判代表对CBN记者表示,目前大部分国家还未对这一提议作出正式回应。
为摆脱发展中国家所称的发达国家应负的碳排放历史责任,斯特恩还强调,美国可以并准备提供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但美国并不认为自己需要为几百年来的碳排放作出“赔偿”,“我坚决反对‘还债’或‘补偿’的提法。”
尽管斯特恩承诺如果哥本哈根能出现一份有约束力的协议,美国就倾向于参加相关谈判,但他表示,美国不可能签署《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也不打算签署改头换面过的《京都议定书》。
中方:重视资金问题
意在维护《公约》原则
于庆泰在中方随后举办的记者会上随即予以反击。
“欧盟和美国提到,未来的资金援助中,中国不是第一受益方。中国从来不想作为第一个受援者。” 他说,中国代表团重视资金问题,唯一目的是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立的最基本原则,也是为了确保国际合作能顺利进行。
“《公约》从通过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7年。发达国家在《公约》中作出的资金承诺没有兑现。”于庆泰表示,这不是真心合作的态度。
于庆泰说,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承诺,但将其所作承诺与行动作比较,两者之间差距非常大。发达国家应该做的是认真反思其“公约”中应承担的义务是否兑现?是不是有真正的政治意愿去兑现这些承诺。
“历史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行动意愿,通过再多的法律文件也没有意义。”于庆泰表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缺少的不是法律文件,而是行动的诚意。
除却中美之间的场下摩擦,9日的会场上也“小高潮”不断:小岛屿国家联合提出的提议因过于“激进”而被大多数国家代表反对,并遭搁置,引发了小岛屿国家代表的抗议;加拿大代表还试图改变《京都议定书》“以1990年排放量为基础”的标准;俄罗斯代表则表示,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最近宣布的减排22%~25%的计划最多只是个政治计划,而不是真正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