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展超
地方“批而未用”的闲置用地规模到底有多少,一些省份仍在核查之中。但官方初步透露出的数据显示,最多的省份此类用地超过200万亩。
而来自监察一线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信息也显示,地方土地闲置的苗头令人担忧。
土地批而未用数量超想象
近日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的华南四省(区、市)“保增长保红线行动”第三次联席会议上,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通报称,土地管理中出现需要警惕的三种苗头,提醒各地在下一步工作中予以关注。
土地闲置成为“三种苗头”中的第一种。“土地闲置出现隐忧,主要是一些地方对扩大内需项目审查不细,一些项目明显是‘筑巢’建设园区,加上产业选择不够优化,极有可能因产业项目投入不到位或产业调整造成新的闲置。”上述通报称。
除了闲置用地外,土地督察广州局的还通报了另外两种“苗头”:地方征地量大,征地矛盾诱发社会不稳定的风险加大;执法监察工作仍需加强,违法用地反弹的压力大。
今年中央4万亿元新增投资激发了地方政府的土地需求,不少地方开始申请增加用地指标。但国土资源部通过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下称“二调”)发现,一些省份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数量超过想象。
在近日全国土地二调电视电话会上,国土部部长徐绍史就指出,从目前各省上报的数据来看,一些地方批而未用的土地量比较大,需要进一步核查认定。
据《南方日报》报道,徐绍史当时透露,大概有10多个省份此类问题十分突出,当中最大的省份批而未用土地达到了200多万亩,最少的省份也有30多万亩。不过,此次会议上并未公开具体省份的名称。
从全国总量上来看,规模更为惊人。一位土地专家对CBN透露,这类用地的数量估计甚至可能达到千万亩的规模,而今年全国土地利用指标不过600余万亩,此前几年也都维持在580万亩的水平。以次推算,当前批而未用土地的总量相当于全国两年多的土地利用指标。
此类闲置用地规模如此之大,加剧了业界对地方土地供地效率的担忧。此前,一些房地产开发企业声称,地方政府土地供应不足,导致地价上涨地王接连出现,进而推动房价上涨。
对于地方大面积土地的“批而未用”状态,徐绍史已经要求相关省份需要自身核查落实,“不管是真是假,都要提供详细的资料和依据,要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要提出具体处理的意见。”
京沪开始摸底
国土部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已经开始介入这项工作。
土地督察上海局在近日派出了三个督察组分赴上海、浙江和福建监督检查土地二调中“批而未用”土地的核实工作。督察组将通过实地核查等方式了解各地“批而未用”土地的总体情况,并听取地方对“批而未用”土地问题的意见和建议。
土地督察北京局9日也正式入驻北京市国土局。土地督察北京局专员蔡可军透露,国家土地督察近期的主要任务是调查、摸清北京各区县土地“批而未用”的情况,并会结合群众举报重点调查城四区以外的区县土地违规使用状况。
CBN记者也获悉,北京国土部门也对批而未用土地做了一次全面清理。“目前正在抓紧研究对这类用地的管理,首先将采取措施,对从土地市场取得土地,但未按交易条件的规定签订合同协议、缴纳出让价款、开发建设的企业,要将它们列入信息库,限制其参与后续土地的竞买。”北京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副主任王兵透露。
他表示,北京的房地产用地供应是充足的,今年已经推出经营性用地近140宗,土地面积1337公顷,相当于去年同期的261%。而且,商品房用地供应达到了800多公顷,超过了年初预定的700公顷的出让目标。
在王兵看来,一些开发商拿地之后不开发进而影响房价,让外界得以误认为是地方政府的土地供应不足。他对CBN记者表示,限制土地竞买是解决闲置土地问题的一个手段,而且能够在短时期内实施,其他的举措还会陆续推出。
不过,对于CBN记者提及的北京此次清理发现的批而未用土地数量,王兵没有给予正面回答,而是表示最终的统计结果还没出炉,一旦数据出来会择机对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