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滚动新闻 >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 > 正文
——访低碳经济研究专家吴有家
本刊驻京记者 胥馨
“中国的很多企业和国外的比起来,现在还是把环保、低碳作为做‘样子工程’,搞过场,没有把它认真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来考虑。企业要考虑的是,低碳的道路要不要走?为什么走?”
11月19日,中美低碳城市市长研修班在北京大学博雅会议中心落幕。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民营企业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又将拥有什么样的机会?《浙商》记者采访了参加本次会议的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风险咨询执行总监吴有家。吴有家参与了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的标准——“熊猫标准”的制订。这个标准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推出公共测试版。
务必在低碳时代中转型
《浙商》:您能否介绍下“熊猫标准”?
吴有家:“熊猫标准”是中国首个自愿碳减排的标准,旨在建立一个与中国国情相符合,且兼容国际规则的自愿减排项目市场的核证、注册的标准体系,它为清洁能源项目的发展商提供了一个框架制度,并建立平台有效帮助中国卖家实现“发现买家、发现价格”。
《浙商》:您认为低碳经济的到来对企业是一个危机,还是一个商机呢?
吴有家:我还是强调这首先是个危机。我举个例子:以前沃尔玛进行采购时,把供货商价格压到最低;现在他们已经转变了理念,他们现在还需要产品具有最低的成本,而这个成本的结构里包括环境的成本。如果一家沃尔玛的供应商无法满足沃尔玛的需要,试问还能拿到沃尔玛的订单吗?
我再举一个例子,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要求在这里上市的所有公司都要发布他们的社会责任报告。如果以后全球大的采购商也要求企业提供环境和碳排放的报告,没有这方面准备的企业怎么办?
《浙商》:您从企业战略咨询的角度分析一下,浙江很多民营企业从事的是传统工业制造业,他们如何在低碳经济的大趋势下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吴有家:首先还是强调先有这方面的意识,就好像在温水里的青蛙,它不知道温水会慢慢让它死掉,也就是说如果企业根本不知道这种模式已经不能可持续发展了,那么有何战略可谈呢?
比如说浙江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生产袜子和服装这些小商品,现在看起来活得不错,但我不得不加以提醒,如果这些企业没有很好地在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得以转型,那么以往那些成就很快就会付诸东流。
《浙商》:比如说我就是一家做袜子的企业,应该如何向低碳企业转型?
吴有家:首先要评估这个企业的情况,也就是它是否具备了转型的条件。如果他没有转型的条件,那只能让它寻找新的生意。如果有,就要分析具体的情况,如是否可以研制新产品、使用新材料、采用新技术或者是新的管理办法。产品的碳排放测量,就是一种很新的管理手段。每个企业的情况都不一样,首先是他们有没有意识到,他们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危机必将到来。如果他们有这种意识,我们愿意和他们一起探讨可持续的路径。
《浙商》: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国外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企业比较成功的转型案例吗?
吴有家:外国有很多这样成功的经验,如我们安永就在为韩国三星公司进行低碳转型的咨询。为什么这样一个大集团愿意出钱做这个事情呢?他们有一个每年投入30亿美金进行低碳转型的计划,同时,还包括硬件的改造、战略调整、人员培训等等。企业家可以考虑一下为什么人家愿意这样做,原因在哪里?
早做准备不被动
《浙商》:很多浙商现在都关注碳税的问题。
吴有家:碳税就关系到每个产品的碳排放量是多少。如果碳税来的时候,没有准备的企业到那时才开始想办法,那么就可能花费一年的时间进行调整。有多少工厂能支撑一年?一年时间会让多少工厂倒闭?如果现在就去计算自己产品中哪些环节的碳排放可以降低,到碳税到来的那一天,至少就不会被动了。
《浙商》:在建设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您怎么看待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角色?
吴有家:我认为现在政府的政策已经很明确——要走低碳道路。企业必须在这个大方向上找到自己的定位:是想要可持续发展,还是想以后的这个市场上没有你?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不能勉强企业做什么事情,但政府有权决定国家怎么做;而企业应该做什么,则由企业自己做决定。企业如何与这股潮流汇合,未来你如何给股东创造可持续的价值?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应该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很多企业曾经轰动一时,最后却销声匿迹,为什么?是他们的定位没跟上国家发展的需要。在中国的企业,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这种社会责任更加明显。
《浙商》:在低碳改造领域里,中国企业在世界上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我们是和别人站在一条起跑线上,还是继续要跟着别人走?
吴有家:中国的很多企业和国外比起来,现在还是把环保、低碳作为做“样子工程”,搞过场,没有把它认真作为企业发展战略来考虑。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考虑是不是要跟着别人走,关键的问题是想清楚要不要走?为什么走?如果想清楚了,即使是跟着人家走,在跟的过程中你走得快了,你也就可以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