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哥本哈根 为我们带来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10日 05:28  时代周报

  马欢 张子鹏

  12月7-18日,国际超过20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科学家和各组织,齐聚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商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之道。这个顶着“人类拯救地球最后一次机会”大帽的国际峰会,在没有召开之前就充斥着各种争论和疑惑。

  人们担心,这次会议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各国碳博弈的后面,谁又能够占据主动地位?对此,本报采访了正在哥本哈根参加气候会议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气候行动中国项目主任侯艳丽,以及提倡发展低碳城市的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郭万达、国务院参事石定寰。

  时代周报:您期望本届哥本哈根大会有哪些突破和进展呢?

  侯艳丽: 面临不可逆转的气候变化,我希望与会谈判人员本着对生命负责的精神,以最诚恳的政治意愿完成新的气候变化协议。为了保证未来气温升高不超过2摄氏度,发达国家需要在2020年其减排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至少40%,发展中国家在情景照常的条件下到2020年实现显著减排;完成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方案,每年约160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的适应与减排。减少全球的毁林,并增加森林蓄积量。

  郭万达:大家不是都讲这是“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这个“最后”虽然说得有点夸张一点。但《京都议定书》2012年到期,在十几年里面“减排”的进展并不是很大,包括发达国家的这些减排都非常有限。现在全球暖化现象正在加快,极端气候不断出现,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贫困越来越严重,中国也在这范围之内。我觉得全球的政治家必须采取行动,如果现在最后都达不成一个说法和协议的话,等2012年《京都议定书》结束,就来不及了。巴厘岛路线图那时候说来不及,还可以指望有2009年,如果哥本哈根再没有进展的话,那前景就太悲观了。

  石定寰:前几年由于欧盟承担了《京都议定书》,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特别是保证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的政策,大大推动了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这些欧洲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快速发展,这也带动了中国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发展,特别是我们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因为我们光伏产业的产品主要是销往欧洲的。中国通过自己产业的发展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做出了我们的贡献,这一点应该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煤炭多,但煤炭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要把我们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20年降低40%多,光靠煤炭燃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哥本哈根会议之后,我认为新能源的发展会更快一些。

  时代周报:11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你觉得中国的这个减排目标对哥本哈根会议有哪些影响和意义?

  侯艳丽: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过去的15年中,已经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面对如此的谈判局面,在中国依然处于工业化过程,面临贫困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的时候,毅然拿出国家碳强度目标方案,无疑向全球展示了中国碳减排的决心,以实际行动推动谈判的积极进展。

  郭万达:其实中国不是绝对地减排,一个看密度和单位GDP的目标,和发达国家的绝对减排的承诺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对我们中国来讲,碳排放量降低40%—50%就已经是一个比较积极的态度了。而且明确提出是在2020年达到这一目标,中国又以05年为期,某种程度上认可了美国“以2005年为基期”的这一说法。中国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发展中国家有引导作用的。我的看法是,中国本身体现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姿态,同时又敢于承担有区别的责任。

  时代周报:联合国气候大会12月初在哥本哈根召开,随着本次会议的推进,与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相关的话题也越来越引人注目,您觉得中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有哪些潜力和机会呢?

  郭万达:目前国家态度很积极,温家宝总理反复强调低碳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的发展,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

  在珠三角地区,我提出要低碳发展和低碳示范。我觉得珠三角像深圳这样的地方,经济已经是很发达了,人均GDP达到1.3万美金,实际上已经是中等收入发达的一个经济。深圳刚刚出了一个《深圳城市更新办法》,别人问我这是不是房地产,我说不是。城市更新,像现在的旧的厂房、旧的商业区都要有功能变化。很重要的一点是强调城市规划的理念,强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调城市的低碳,强调多方式的低碳。原来深圳都没有自行车道,现在我们的规划部门设计每年增加自行车道。昨天我接待一个英国的汽车专家专门来调查电动车的,叫马克.克里夫,他说在电动车方面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可能就在一个起跑线上。

  正好产业在转型,城市在转型,仅仅这两个判断,我觉得在中国,尤其在深圳、珠三角这样发达的地方,应该把低碳作为一个机会,把“低碳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更新的目标,把低碳经济作为产业升级的一个动力、一个增长点。

  石定寰:还是以我所熟悉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行业为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整个行业从技术、装备到产业化都已有了相当积累,为今后的大规模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其中,风能发展势头良好。统计资料表明,到2008年累计装机容量突破1300万千瓦;其中当年新增装机容量719.2万千瓦,比2003年增加70多倍。风电装备已经实现国产化,摆脱了完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2008年太阳能集热真空管产量约3000万平方米,总保有量约为17000万平方米,无论是产量还是使用量,均居世界第一。同时,国产太阳能热水器还出口到包括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在内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可再生能源领域还存在缺乏行业标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价成本较高等问题,生物燃料、潮汐能还处于示范应用甚至技术开发阶段。与中国丰富的资源分布和巨大的国内市场相比,当前的开发利用只能说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