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
1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约与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双方就两国关系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交换了看法。
德国领导人在谈判伊始就展开了游说,或许是哥本哈根会议(COP15)与以往历届气候大会的最大区别。
在会场之内,各国的谈判代表团已经展开了交锋。尼泊尔谈判代表团的一位人士向本报声称,“我们要组成高山国家联盟,增加在谈判中的话语权”。
在煽情的开幕式之后,交锋的意味就弥漫在会场上空。
12月7日当天,澳大利亚代表 “伞形国家”在开幕式之后的全会上发言,希望创造一套新的协议代替《京都议定书》,将以往的双轨谈判合二为一。他们试图将发展中国家拉入强制减排的行列,而之前中国、印度等国的减排数字都只是“对内承诺”。
数小时之后,在会场的另一边,中国代表团的吹风会也高调启幕。中国谈判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领衔中国团第一次吹风会。他在会上强调,要坚持巴厘路线图,坚持双轨制谈判。
在会场之外,各大代表团的负责人也早已频繁联络,彼此试探立场。
哥本哈根的谈判会场中,各种肤色、192个国家的代表穿梭其间,但真正能够影响谈判进程的仍然是三大集团。
其一是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作为西方发达国家中不作为的代表,伞形集团的消极态度一直是谈判的绊脚石。
早在2008年波兹南谈判中(COP14),英国就在会议最后一天提出,英国在现阶段没有考虑《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而是在考虑一个新的协议。在今年10月的曼谷会议上,欧盟的立场也在倒退,希望双轨并一轨,这对巴厘岛路线图(COP13)是严重倒退。
欧盟本是气候政治中占据道德制高点的一极,以此与伞形集团、发展中国家三足并峙。欧盟的倒退致使舆论对哥本哈根的前景一致看淡。
直到哥本哈根会议临近,欧盟的调门才重新高了起来。不仅强调自己将减排20%,还会以减排30%为诱饵,不断“敲打”其他谈判国家,以图取得哥本哈根会议(COP15)的成功。
欧盟的策略也许是有效果的。中国、美国、印度等在会议前夕陆续公布了自己的量化减排标准。不过,当各国代表抵达哥本哈根谈判现场时,各方正在不断协调新的立场,以便在谈判中占据主动。
欧盟环境委员迪马斯12月7日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了欧盟的新“想法”,他认为《京都议定书》只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一步,世界应继续大幅提高减排努力。
在伞形集团与发展中国家单轨、双轨的争论中,这位欧盟高官向本报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蓝图:“依据《京都议定书》的经验,创造一个新的机制,这个机制承认既包涵‘有区别’的承诺,又要求全球的参与。”
没有消息显示,欧盟最新提出的这一立场,是已充分与美国沟通过后的产物。但正如一位联合国官员私下对本报所透露的,欧盟与伞形国家这两大集团之间沟通极其频繁。
在哥本哈根的会场内,数天来一直流传这样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美国总统奥巴马改变行程,选择在哥本哈根大会最后一天压轴出场,即与默克尔的积极游说有关。
不管怎么说,欧盟仍在居中协调。现在,欧盟环境委员把皮球又踢给了中国,即中、印为首的发展中国家。
和以往历届气候峰会不同,这次发展中国家看上去很团结。一个名叫“基础四国”的名词成为会场中被频繁提及的词。
这个和“金砖四国”有些相似的概念,由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组成。11月27日,“基础四国”气候变化部长级协调会在北京召开,并就哥本哈根会议成果提出各自的建议文本。
UNFCCC副执行秘书、法律部主任、原中国首席谈判代表高风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伞形国家之间的联盟一直都存在,且一直在发挥作用,而‘基础四国’则是第一次坐在一起。”
截至记者发稿时,各国仍在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