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抓住“拯救人类最后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8日 07:56  中国广播网

  

抓住“拯救人类最后机会”

  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中)与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出席开幕式。新华社/路透

  12年前,《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开启了人类携手一致行动以扭转全球气候变化的“先河”。而今,全球瞩目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能否如愿产生《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将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场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的成功才能宣告《京都议定书》的华丽“落幕”。

  “前京都”时代: 《京都议定书》抑制全球变暖

  “以前,人们都认为大气是公共资源,可以不加约束地共享,但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加剧,大气资源变得越来越有限了,也需要各国间协调分配,有偿使用。”曾参加过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智囊”之一——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家华如是讲述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对大气资源的认知进展。

  《京都议定书》 作为全球范围内现存的唯一一个关于抑制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正是人类携手一致行动以扭转全球气候变化的产物。

  当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日益扩大;当喜马拉雅山主峰上的景观因为冰川的消融而发生改变;当全球海平面的不断上升威胁到太平洋小岛上的原居民的生活时,全球变暖的现实正不断地向世界各国的人们敲响警钟。

  在此背景下,1992年,各国政府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UNFCCC), 致力于制订国家战略来解决全球变暖问题,并于1994年3月21日起生效。1995年初,首次缔约方会议在德国柏林举行。

  1997年12月,《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公约》所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终于有了具体实施规则。

  规定各国怎样切大气资源这块蛋糕

  “《京都议定书》就是规定各国怎样切大气资源这块蛋糕。”潘家华说。

  《京都议定书》要求缔约国在2008-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把温室气体的减排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5.2%。按照各个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差异,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议定书把缔约国分为38个工业发达国家(称为附件1国家)和103个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2012年之前要率先承担起减排责任,完成具体的减排定额。

  为达到限排目标,各参与公约的工业化国家都被分配到了一定数量的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配额。

  《京都议定书》实施已收到不少成效

  截至2004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了3.3%,整体来看,《京都议定书》的实施已收到不少的成效。

  然而,各国间的差异很大,有的国家似乎很难在2012年前实现承诺的减排目标。

  “作为一个整体,工业化国家已上了轨道,不过,其中有些国家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实现《京都议定书》中所约定的目标。”德·波尔在认可减排成效的同时也并不讳言这种差异。

  日本今年10月公布的2008年日本能源供求情况报告显示,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增加7.4%,超出排放承诺。这使得日本完成《京都议定书》设定的减排目标形势严峻。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