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 滚动新闻 >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 > 正文
专访:世界气象组织期待哥本哈根会议支持气候研究
——访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颜宏
新华社日内瓦12月4日电(新华社记者 杨京德 王江)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颜宏4日在日内瓦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世界气象组织期待哥本哈根会议能够对世界气象组织提出的全球气候服务框架予以肯定和支持,造福于所有国家、造福于全人类。
颜宏说,哥本哈根会议是全世界期望值很高的会议。今年8月31日至9月4日间,世界气象组织在日内瓦成功召开了第三次世界气候大会,22个国家的首脑,以及163个国家的部长、高官和科学家参加了会议。这个会议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支持哥本哈根会议。
颜宏简要回顾了世界气象组织早期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大量工作,包括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起成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签订奠定了科学基础。
颜宏表示,进一步履约需要气象部门的支持。世界气象组织认为,没有坚实的气候科学基础,无论是减排、适应还是技术转让,都缺少科学依据。在这方面,中国非常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观点。世界气象组织建议建立一个全球气候服务框架,为所有国家,不仅仅是发达国家,更重要的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服务,从气候变化的高度,提醒各国根据本国、本地区气候变化的特征采取措施。
颜宏说,无论哥本哈根会议在减排、适应等问题上,或是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资金援助、技术转让方面,能够达成什么成果,有一点是大家共同需要而且没有利害冲突的,那就是我们都需要可靠、及时、准确的气候信息,都需要良好的气候服务,因为这是造福于全人类的,造福于所有国家的。哥本哈根会议肯定和支持全球气候服务框架,这是世界气象组织对会议的最大期待。
他说,气候变化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世界气象组织认为有两件事绝对不能有任何的、丝毫的松懈:一是必须坚持不断地改进和加强全球的气候观测,拥有持续、长期的气候观测资料作为基础,才能评价全球气候变化究竟是变暖还是变冷,以及变化带来的影响;二是研究气候变化发生的机理。
他对此解释说,目前3天以内的天气预报,随着数字预报技术的发展,随着卫星技术和雷达技术的应用,应该说有很好的基础。但是对一周、一个月甚至一年的长期预报,现在的科学基础和技术还不够成熟。
颜宏因此强调,希望在哥本哈根会议以后,各国首脑能够从国家层次上认识到,气候研究的极端重要性,加强气候预测技术的极端必要性。如果只考虑能源技术方面的技术转让,而不考虑气候预测技术,那么我们将来还是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颜宏在接受专访时特别提到中国举办奥运会、全运会以及60周年大庆等重要活动的天气预报工作。他说,我为中国气象工作者的杰出贡献感到十分骄傲,他们做了非常好的工作。这也反映出中国比较可靠的、坚实的科学基础。
关键字点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记者 林小春)全世界有上百个国家,利益诉求各不相同,为何能坐到一起就应对气候变化进行谈判?这当然首先在于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但也不能不承认与1992年制定的一个重要原则有很大关系,这就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1992年,联合国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目前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这份公约,而该公约的核心内容正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首先要讲“共同”二字,每个国家都要承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打个比方说,如果大家共同生活的家园面临生存危机,那么毫无疑问,所有人都必须齐心协力、相互扶持来共同应对和解决危机,置身事外的人必然要受到大家的指责。
“共同”责任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忘了讲“区别”责任。发达国家要对其历史排放和当前的高人均排放负责,它们也拥有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和技术,而发展中国家仍在以“经济和社会发展及消除贫困为首要和压倒一切的优先事项(公约语)”。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是因为考虑到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上存在差异,才确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
1997年,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区别的责任”在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美国因不愿承认“有区别的责任”,一直未批准这份法律文件。过去几年的谈判中,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试图抛开议定书,另起炉灶,以达到让发展中国家也参与强制减排的目的。
有一些人问,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现在也成了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为什么它们仍不需要承担强制减排义务呢?这首先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人均排放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排放大部分仍然是必需的“生存排放”,但更重要的一点是,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是由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带来的,而不是当前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排放带来的。
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目前广受关注的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旦排放到大气中,短则50年,最长约200年不会消失。这就是说,目前大气中甚至还残存200年前西方工业革命时代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公约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历史上和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尽管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排放增加,但仍远远不足与西方国家200多年无约束的大量排放相提并论。
当然,发展中国家也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避免走西方工业化时代的污染老路。也正因为此,一些发展中国家近来纷纷提出限排目标。
必须指出的是,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下,发达国家的减排是法律规定的义务,而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措施是自主行动。
图表: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已在2005年基础上累计降低13%。新华社发
国际社会积极评价中国出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新华社北京11月28日电 中国政府新近公布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积极评价。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详细>>>
外交部介绍我国政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措施和行动
2009年11月27日,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举行吹风会,介绍我国政府26日公布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CNN、路透社、法新社、俄新社、英国《金融时报》、日本电视网、韩国《中央日报》、巴基斯坦联合通讯社等媒体记者出席。 详细>>>
我国尝试各种途径发展低碳经济并取得积极成效
新华社南昌11月18日电(记者 李美娟)我国尝试有助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各种途径,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今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耗在前三年总共下降10.1%的基础上,又同比下降3.35%,国家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20%、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10%的目标有望实现。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马力强在南昌召开的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高层论坛上介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