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东专栏
颇具气势的人工森林“长城”,不仅对改善我国的气候环境大有贡献,而且为新能源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上周末家有急事,从北京回了粤西一趟。从广州机场出来,登车往西,行驶在平顺的广茂高速上。汽车穿梭在典型的丘陵地带,我抬头向窗外望去,满目青翠,层层叠叠的树林望不到头。刚刚种植的小树成行成排地布满了山头,看得出来是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人工种植的。也有已成长了三五年甚至七八年的大树,直插云端,从路边一直延伸到远远的天边,一株一株、一簇一簇,追逐着阳光使劲向上生长。
广东人工山树与九寨沟的原始山林相比,确实少了些粗犷、雄伟和自然。丘陵山野无一山不绿,绝大多数山林都为人工植造,纵深十数公里,延绵数百公里。
儿子也在车里,他正在学习专业摄影,随身带着准专业的数码相机。我建议他把窗外的景色拍下来,并动情地告诉他,自己走过了数十个国家,美洲的、欧洲的、非洲的,发达的、落后的国家,如此规模的人工造林,只能出现在我们中国,这是中国的伟大所在,是中国这三十年飞速发展的一个侧影。
我很认真地给儿子说,你要是想挖掘这美丽壮观的人工造林背后的故事,一定会写出一篇图文并茂的好文章。壮观的人工造林背后有深刻的人文和体制的力量。人工造林,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民正在建造一座绿色的万里长城,它给人类带来的价值一定不比当年的万里长城小。我当时并不知道几十年来我国人工造林的具体数据,但我相信,这一定会是世界上最多的。
从广东回来的第二天,我看到了两篇关于中国人工造林的文章。这两篇文章不仅透露了人工造林的具体数据,证实了我的想法,而且让我知道了造林与当前最热门的新能源和低碳减排的关系。
第一篇文章是《人工林居世界首位提升中国气候话语权》(《中国能源报》2009年,11月23日)。报道说:“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提前两年实现森林覆盖率20%的目标,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公顷,继续保持世界首位。”
森林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一次种植后可以持续利用几十年。中国林科院依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的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森林生态系统年涵养水源量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亿吨,年保肥量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0.32亿吨,年滞尘量50.01亿吨。加上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我国森林价值达10.01万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道路,今天,我们看到了巨大的收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有意思的是,同一天的《中国能源报》还刊登了另一篇题为《英国能源公司上演森林争夺战》的报道。报道说:“英国第二大能源公司南苏格兰能源公司11月18日宣布,为满足公司生物质能发电日益增长的原料需求,公司将买下位于苏格兰境内的大片森林。按照规划,英国还将兴建11座新的生物质发电厂。到2015年,英国的木材进口量将从目前的每年2000万吨增加到5000万吨,增长率高达150%。有分析师指出,能源公司对森林的兴趣已经滞后于市场的变化了。”
我在石油行业工作近三十年了,很少关心过林业的情况,没想到这一次广东之行让我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对于新能源发展,我认为,解决中国能源供给还得靠我们自己,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基础,煤炭的洁净使用最为关键,发展新能源、节能减排,走中国特色之路也是大有作为的。
诚然,中国现在是能源消费大国和排放大国,但也是再生能源生产大国。只要我们扎扎实实,把大事小事事事抓紧、件件落实,就能为国家持续发展、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人工造林,一坑一树,一岭一山。今天我国三分之一的森林植被就是在这一锹一锄中造就的,就像万里长城,是一砖一砖砌成的世界奇迹。新能源也是会创造奇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