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8家央企浮亏114亿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4日 07:41  北京日报

  本报讯(记者耿彩琴)国资委副主任李伟日前披露说,引起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金融衍生产品的高杠杆化,也使不少中国的央企深陷其中。截至去年10月底,68家央企涉足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浮亏114亿元。昨天,研究衍生品的金融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为对冲现货风险而做的投资无可厚非,而为获得暴利而投资复杂衍生产品造成浮亏多半就意味着实际亏损。

  目前有68家央企从事金融衍生品业务,主要涉及商品期货、汇率掉期、利率掉期,以及期权、结构性存款等品种。李伟表示,确有企业达到了自己的投资目标,实现了套期保值,获得了较好的利益;但不少企业则严重亏损,付出高昂代价。特别是去年以来接连披露的中航集团和东航集团的航油期权业务、中远集团的远期费用协议合约、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的外汇结构性存款业务以及中信泰富投资杠杆式外汇产品和深南电原油期权合约等等,都发生巨额浮亏和损失,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李伟表示,目前有26家央企是自行在境外从事场外金融衍生产品业务,且大都与交易对手私下签订的是“一对一”的非标准化合约,交易风险大,透明度不够。

  企业套利投机是造成重大损失的主要原因。“央企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业务普遍发生浮亏和损失,当然首先要从企业自身找问题,但也与国际投行恶意兜售带有欺诈性的、设计复杂的高杠杆产品有很大的关系。”李伟表示,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企业遭遇金融衍生产品投资滑铁卢,一些国际投行是罪魁祸首。

  而除了国际著名投行外,李伟还点出了一些国内银行名字:有8家企业集团通过工、农、中、建、交行和国开行6家银行购买了其推介的摩根斯坦利、美林、花旗等境外投行设计的结构性利率掉期和互换产品。这些产品设计极其复杂,不但与若干年掉期利率指数挂钩,而且都借助数学模型进行市值估算。例如某集团在航油期权上,竟使用了含有6种模型工具的结构性产品。由于这些模型非一般掌握数学专业知识的人所能弄懂,所以风险难以识别。

  不光是公司理财,一些居民理财产品也涉及到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表示,国内银行从国际投行中买来这些产品销售给投资者,一方面是自己不懂这种产品的性质被欺诈,另一方面也涉及违规的道德风险。RB112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