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记者陈岩 通讯员韩亚卿 胡志喜
历史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相似。
20年前的春日,1989年5月,全国第一次基本农田保护区现场会在荆州召开。以此为标志,我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开始建立。
20年后的初冬,2009年12月6日,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现场会又将在荆州召开。
基本农田保护史上新的一页将从这里翻开。
一个伟大的创举
这是一块崭新的基本农田保护纪念碑,由褚红色大理石精心雕刻而成,矗立在荆州市监利县——我国基本农田保护的发源地。
1988年,正是“工业兴荆州”、“五个轮子一起转,乡镇企业大上马”口号叫得响的年代,乡镇建设一哄而上,土地管理机构又不健全,出现乱占滥用耕地现象。
原荆州土地管理局在清理土地后,吃惊地发现,1977年至1987年的10年间,荆州地区共减少耕地110万亩,年均减少10多万亩。10年来耕地减少面积,接近于1987年荆州耕地总面积的8%,相当于石首的耕地总量!长此以往,荆州“粮仓”何处可寻?
眼睁睁看着耕地流失,时任荆州土地管理局局长的聂光炎、副局长徐欣感到揪心的疼。“要像‘画地为牢’那样把耕地保护起来,以满足人口的基本承载水平。”一个大胆的想法很快付诸实施。
1988年3月10日,国土农田保护区试点选在了监利县周老嘴镇。“基本农田”一词应运而生。10天后,划区工作结束。周老嘴镇共划定了3个保护区块105个保护片,总面积37792亩,基本农田保护区占当时耕地面积的92.2%。基本农田实行“六不准”,即不准个人建房、不准做砖窑、不准成片植树、不准挖鱼池、不准毁田取沙、不准葬坟等。
1989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和农业部联合在荆州召开了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区现场会,推广荆州的经验。自此,基本农田保护在全国遍地开花。
“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导张安录动情地说,“20年来,这项制度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道两难的命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地问题始终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命题。十分珍惜、合理地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被写入我国的基本国策。
我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1.16亩,低于全国1.41亩和世界3.5亩的人均水平。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既要保吃饭,又要保发展,土地作为紧缺战略资源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
作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我省发源于荆州,在全国率先探索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不仅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而且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稳定都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20年来,我省基本农田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基本农田面积始终稳定在6053万亩以上,高出新一轮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00万亩。同时,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增强了全社会保护耕地的意识,协调了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比较好地处理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关系,同时严格控制了对耕地的占用,对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荆州扩展到全省,我省基本农田保护建立了“保护责任社会化、基础工作规范化、日常工作制度化、执法监查网络化、动态管理信息化”的工作机制。
近年来,我省粮食连续5年增产,油菜籽总产量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国家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以来,我省连续10年完成占补平衡任务。今年9月,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进行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情况检查与综合评价中,我省耕地保护列全国第一名,并获得国土资源部7500亩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奖励。
一份永恒的守护
20年始终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账、设立保持标志、发放明白卡,将基本农田保护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实现图、表、实地相一致,决非易事。
上世纪90年代,东部某发达地区一位市长对湖北省领导说,你们这里油菜花黄,麦苗喷香,可惜一亩地才千把元的收入,我那儿“种”工厂,每亩年产几百万呢!
是种“工厂”还是种粮食?“谷贱伤农”、“种粮倒贴”曾使我省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无商不富”、“无工不富”也曾使基本农田保护经历了犹豫和彷徨,但是丢掉了土地,就丢掉了根本,湖北人最终还是守住了内心的执着。
人事有代谢,坚守终不改。守护“饭碗田”,守护生存之本,守护大地母亲,已深深铭刻在湖北人的骨子里,并探索出“以建设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基本思路。
从最初圈定基本农田数量,到土地整理,建设高产农田,再提升到建设农民富裕、人居和谐的新农村,荆楚保护基本农田的思路与内涵与时俱进。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杜云生表示,20年来,我省耕地只有增加,没有减少;20年来,6947万亩耕地像过筛子一样整治了一遍又一遍,2004年省政府吹响建高产农田以来,我省已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500万亩,力争到2020年建成2000万亩高产农田。
2009年,迈入20岁的基本农田保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