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发烧”的地球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4日 03:14  21世纪经济报道

  陆振华

   上海虹桥机场营销部的小申至今都记得那个“天有异象”的夏日。今年6月5日,上海经历了“冰火两重天”:中午还烈日如火,午后突然变脸,黑云密布,雷鸣电闪;到了晚上,阵雨没来,冰雹倒先砸下来了。

   露天停在机场办公楼下的车子最先反应,警报声刹那间响成一团,“很是热闹,有些同事赶紧跑下楼去查看自己的车子是否被砸出了坑”。冰雹的突袭致使虹桥机场紧急关闭约一小时。

   气象部门的消息说,上一次这一地区出现冰雹还是在1996年。和冰雹一起来的,是宝山等地出现了每秒15.2米的雷雨大风,和部分地区小时超过30毫米的雨量,让很多上海人猝不及防。

   人们开始怀疑这是天有异象。但是科学家否定了这种迷信的说法,“这是突发性、局地性的极端天气现象。”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研究员张称意对本报解释说,“极端天气的强度在增大。我们担心的是全球变暖、气温上升将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科学界的共识认为,全球变暖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活动所致,工业革命以来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增强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全球平均气温随之上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数据说,全球100年来平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而如果升温1℃,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将会全部死亡;升温2℃将意味着格陵兰岛的冰盖彻底融化,海平面上升7米;升温6℃,地球将变成地狱。

   所以,将哥本哈根会议形容为“人类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就情有可原了。12月7日至18日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哥本哈根会议(COP15),旨在制定2012年后的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并落实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减缓行动。

   气候变化就在你身边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科学原理并不难理解,只需你有小学文化程度。

   “热胀冷缩是基本物理学常识,人人都懂。”中国气象局研究员张称意说。数据显示,我国50年来平均气温上升1.1℃,快于全球平均升温;1998年和2007年分别为近50年中的最暖和次暖年。

   张称意说,大气受热膨胀,气团的运动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引起降水、气温、风力等的连锁反应。如果大气运动加剧,那么极端天气就可能降临。在气象学上,上海出现的六月冰雹属于强对流天气范畴。强降雨、冰雹、飑线、龙卷风等都是其表现形式。

   同样在今年6月,河南商丘永城市村民夏常氏就遭遇了活到90岁都没见过的大风。持续约50分钟、最大风力达11级的大风,造成商丘市不同程度受灾,一度造成城镇乡村大面积停水停电。

   他所在的崔油坊村满眼都是倒地的树木,约1300亩小麦也还未熟,基本被3日夜的大风全部吹倒,村民估计将减产20%以上。

   全球升温对海平面上升的作用也非常明显。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上升了9厘米;而上海为11.5厘米。

   按照国家海洋局的研究,如果没有防潮设施的情况下、海平面上升65厘米,按照历史最高潮位计算,海水可能淹没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和江苏海岸13%的土地。经济损失可达2372亿元人民币,受灾人口达2349万。

   如果是太平洋上的岛国,情况会更紧迫。图瓦卢50年后将成为全球首个沉入海底的岛国。旅游胜地马尔代夫总共1200个岛屿则还剩约84年时间被淹没。

   更为极端的例子是电影《后天》里展现的可怕情景,但并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耸人听闻。目前有研究表明,由于格陵兰冰川的融化,大量淡水进入北大西洋,可能会稀释北大西洋暖流的热盐循环。

   此循环是维持北美大陆温和气候的关键。如果气温升高使其遭到影响,甚至中断、以致带不来热带的温暖水汽,那么格陵兰冰川在融化到一定程度将重新生长,导致这一带的气温剧降,那么“后天事件”就会真实上演了。

   IPCC评估报告不容置疑

   科学界总是走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最前沿。1989年IPCC的成立,为科学界评估气候变化提供了官方平台,直接为气候谈判提供中立权威的科学信息。

   至今IPCC共发布了四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暖的事实不容置疑。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使得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明显增加,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升高1.6到6.4度,由此造成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洪涝干旱等将直接威胁人类生存、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

   世界气象组织中国香港常任代表、香港天文台台长李本滢对本报说,最近两年的国际研究指出,海平面上升速度有加快现象,得出本世纪末即2100年可能上升0.5-1.4米。更有0.8-2.0米的悲观预测。“无论估计上升多少,都比IPCC的预测(0.2-0.6米)高。”

   预计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将在2012-2013年发布。中国气象局张称意对本报解释说,IPCC评估报告基于上百年的气象资料研究做出评估,同时利用19个数学模型可以计算更早的气候参数,用来和历史气象资料比对以检验模型的可信度。

   “检测结果基本令人满意。”因此用数学模型计算未来气候变化变得可信:数学模型可以计算出地表和大气的温度、一段时间降水的最大和最小量等诸多变量。

   “IPCC通过科学研究推动了谈判进程。”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陈迎对本报说,IPCC并不直接做新的气候变化研究,是广泛收集整理评估现有研究基础上,得出评估结果。

   陈迎说,虽然始终有非主流的科学家对IPCC的报告存在质疑,但这些“个别人的不当行为”完全无法否定评估报告极其严密的组织程序。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