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
4 金融市场结构调整
在全球金融规模整体缩减的大趋势下,金融市场开始出现结构性调整。总的趋势是,与实体经济联系紧密的金融市场仍将获得进一步发展,对流动性依赖度较高的金融市场将会受到较大影响,而过度脱离实体经济、在金融业自身内部循环的金融市场将会大规模缩减。这种调整是一种回归,即回归到实体经济的需求、回归到简单而透明的市场、回归到监管约束下的金融市场、回归到更为平衡的市场发展格局。
从最近几个季度金融市场的变化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结构性的调整趋势。
首先,在实体经济衰退、远低于潜在增长水平的背景下,企业融资减少,企业通过首次公开发行(IPO)的初次融资规模大幅度下降,企业银行信贷也停滞不前;与此同时,由于政府应对经济危机增加支出开始大规模借债,公共部门的融资在继续扩大;金融机构的融资发生巨大变化,大部分是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再融资渠道补充资本,或是政府机构直接注资,初次融资和发行债券的融资规模大幅减少。
其次,国内融资大幅增加,国际融资规模缩减。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资本流动处于低迷状态,许多国家对金融危机的救助也会优先考虑本国市场。因此,国际债券的发行、国际银行贷款以及国际官方信贷都在减少。
第三,外汇市场交易量在降低,2009年日均交易量从2008年的4万亿美元下降到3万亿美元左右。
第四,衍生产品规模也大幅下降,随着各国对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加强,致使衍生品交易进一步急剧下跌;由于市场对大宗商品需求降低,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回落,投机需求减少,与大宗商品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量急剧下跌,至今已下降了一半。
5 金融产品结构变化
实体经济需求变化、金融市场结构调整,这些都是促进金融产品结构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金融产品结构的变化体现为:
第一,当消费者财富或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者的总体金融服务需求下跌。就美欧国家来看,居民消费在下跌,而储蓄在上升。从全球资产管理市场来看,2008年全球财富缩水11.7%,降至92.4万亿美元。许多私人银行客户放弃了复杂的产品,转而青睐简单的、低利润率的投资方案,关注于财富的保值而不是增长。危机还使客户强烈意识到他们缺乏全面的建议,即使当风险偏好有所恢复时,这些客户仍将继续要求获得更高水平、更全面的服务。
第二,当经济低迷之际,企业投资需求下降,企业投资兼并等相关的市场活动也会大规模下降,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多远化融资需求转向了简单的信贷产品、支付与结算需求。
第三,当金融保护主义上升的时候,国际银行业业务大规模下降。国际银行业的资产规模从2007年末的37万亿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3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也从68%降到了58%,而且下降趋势还在延续。
第四,当政府需要大力刺激经济复苏的时候,国债发行的需求大大超过从前的水平。从2008年到2010年,预计全球财政赤字的规模将从占全球GDP的3%上升到6%。这直接推动了债券市场投资结构的变化。
6 金融机构盈利模式、结构和水平的变化
在金融监管强化、金融业整体规模下降、金融市场结构调整的同时,金融机构的盈利结构和水平正在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突出表现为:第一,整体盈利水平下降。主要原因包括:美欧金融机构遭受重创,资产、资本与利润缩水,将制约未来市场扩展能力;随着经济的大幅衰退,传统业务资产质量恶化,金融业将用较长时间消化不良资产;金融监管强化,将会从限制杠杆收益、提高融资成本等方面,制约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第二,盈利来源发生变化。过去10多年来,美欧金融机构过多地通过金融产品创新、国际化发展等方式扩大收入来源,净利息收入占比不断下降,国内收入占比不断下降。新兴市场金融机构的收入结构则相反,主要收入为净利息收入、国内收入。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美欧金融机构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将会显著下降,从国内业务获取的收入占比将会上升。第三,盈利模式进行调整,美欧金融机构通过高杠杆、高信贷增长、低融资成本、高交易收入的盈利模式将会进行调整,转向更多依赖传统业务、更高信用成本、更低增长水平的盈利模式。
以银行业机构为例。在过去2003~2007年里,全球银行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达到15%左右,而在此之前的20年,银行业的平均ROE是10%。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银行业的ROE下降到2.87%,下跌程度很深。今后全球银行业的ROE会从15%的较高水平逐渐回到8%~9%的水平。全球银行业的资产回报率(ROA)也有大幅下降,2006年全球银行业的ROA是1.28%,2008年为0.36%左右,2009年又进一步下降到0.04%。在银行股本回报率和资产回报率下降的同时,银行的收入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利息收入占比会上升,而非利息收入占比会逐步下降。2008年,美国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为63.3%,而在2006年,这一比例下降到了创纪录的57.9%。
7 全球资本流动减少
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全球资本流动大幅减少,流入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从危机前的1.5万亿美元左右迅速下降到6000亿美元左右,这是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随欧美国家陷入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际资本流动大幅缩减的主要原因有:第一,过去10多年来,欧美国家金融机构一直是资本输出的主力,通过对新兴市场发放大量银团贷款、外汇贷款,以及直接进行金融机构股权投资,获取了较高的收益。但是,危机中这些银行发生了大量的亏损,不得不从投资国大幅撤资以自救,从而导致国际资本大规模回流。第二,在金融危机中,全球流动性急剧萎缩,资产价格大幅下滑,许多国家货币大幅贬值,此时只有作为全球第一储备货币、经济总量居于全球第一的美元资产相对最为安全,因此许多证券市场组合投资资金纷纷流回美国避险。第三,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金融保护主义倾向,对接受援助的大型金融机构,要求其优先在国内放贷,以支持本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较大程度限制了国际资本的流动。未来两年内,国际资本流动基本仍然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不会出现明显的增长。
8 全球资本流动减少
金融机构瘦身是诸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一是监管当局的要求。在诸多欧美国家,金融机构不断膨胀的资产规模日益成为金融稳定的威胁。许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已是所在国GDP的数倍,这些机构发展到“大到不能倒”的地步,成为举足轻重的金融机构。一旦倒闭,监管当局将无力救助,进而可能引发更大的灾难性后果。因此,一些监管当局正在对金融机构施加压力,要求这些金融机构开展重组或分拆行动,进一步压缩资产规模。
其二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要求。过去10多年中,大量金融机构通过不断兼并整合,日益膨胀为一个容纳所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金融帝国”。但实际上,过多涉及多元化、跨地域、跨文化的业务,使得金融总部的控制力日渐衰微,管理出现更多的漏洞。许多金融机构存在着摆脱管理困境、专注于发展核心业务的需求。
其三是金融危机的冲击,许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充斥大量的“不良资产”,与此同时需要偿还大量的到期负债,因此不得不开展大规模的“去杠杆化”活动,变卖资产以还债,其结果是资产规模不断缩水。
花旗银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09年,陷入危机的花旗宣布将自身一分为二,分拆为花旗银行和花旗控股,从一个具有2.4万亿美元资产规模的金融集团,“瘦身”成一个只有1.4万亿美元资产的银行机构,并且花旗控股会逐渐消失。
金融机构的瘦身趋势,无论对于没有被分拆的德意志银行,还是已被分拆的荷兰银行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未来我们还将看到许多英国的银行机构从全球大银行排行榜前列撤退。CBN摄影记者/高育文
9 金融业全球分布变化
目前全球经济和金融增长的重心正在从西半球转向东半球和新兴经济体,金融业重心的转移不可避免,金融危机加速了这一转变过程。如果再向前展望10年,毫无疑问,全球的金融业地理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下述因素将对未来金融业的全球布局产生显著影响:
第一,金融市场的发展将以实体经济为主要依托,未来10年内,全球经济可能形成以中、美为主导,亚洲与太平洋地区为核心的增长格局,这意味着未来全球投资方向、贸易格局以及经济增长方式都将发生重大转变。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意味着金融市场的重心也将随之转移,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金融市场规模将大幅提高,欧洲和日本经济可能徘徊不前。
第二,经过危机的冲击,欧洲金融这次损失很重,又面临小型经济支持大型金融机构的新课题。减少对货币市场的依赖,建立稳健的负债结构和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是这次危机对金融业的重要教训之一,欧洲金融业面临较大的结构调整。
第三,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金融财富遭受重创,美欧金融机构发展将长期受到不良资产问题的拖累。
全球银行业的区域发展态势很能说明问题。2008年在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美国银行业的利润从上年盈利1128亿美元转为亏损911亿美元,欧洲银行业从盈利3748亿美元转为亏损164亿美元,日本银行业的盈利则从466亿美元下跌至165亿美元。从银行业的升值、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来看,能够大体上维持原有规模和水平的,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和其他地区的新兴经济体。
10 重构全球金融治理框架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个全球性的治理机制。这次危机再次表明,迫切需要全球实行统一的监管标准和治理框架。目前,G20峰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正在积极推进和协调全球的统一监管,逐步建立和形成全球金融治理机制和框架。
目前的一些基本框架包括:
第一, 建立趋同的监管标准。比如,G20会议已经要求,国际会计组织应加倍努力,在独立的标准制定过程中,实现单一的、全球性的会计标准; 改革薪酬管理体制,支持金融稳定,完全赞同金融稳定委员会薪酬管理的执行标准,将薪酬与长期价值创造结合起来。
第二, 建立全球统一的对监管标准进行检查、执行和评价的准则。比如,G20会议要求,各国财长按照《行动方案》中的时间表执行决议,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监督进展情况,与金融行动特别小组和其他相关实体密切协作;把任何保护主义行为通报WTO,WTO和其他国际组织共同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监督履行承诺的情况并按季公布。
第三, 增强透明度。提高复杂金融产品的透明度,确保公司财务状况完全和如实公开,防范过度冒险;加强金融监管必须能促进经济繁荣、体制完善和提高透明度;能抵御系统性金融风险;能缩短经济周期;能阻止过度的冒险活动;扩展全球论坛在信息透明和信息交换上的作用,欢迎发展中国家参与,欢迎提供有效的评审计划的协议。
第四, 加强国际社会相互协作。例如,对本次金融危机的应对中,各国对促进经济复苏采取了有力措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为庞大和最为协调的财政与货币刺激措施;在长期复苏得到确保之前,各国继续保持现有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各国将准备各自的退出战略,在时机来临时,以协调和合作的方式退出政策支持措施,实现各自财政责任的承诺。
综上所述,在世界各国集中精力救助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同时,全球金融业的变革已随之静悄悄地发生,上述十个方面的变革在2010年会更加突出,最终会形成一个全新的金融模式和结构。当然这些变化也会带来不同方向的影响,譬如说全球资本流动急剧下降,可能有正面影响,也可能有负面影响。因此,就我们观察到的十大变化,未来将对银行业、金融业、监管者、政府领导人产生怎样的挑战,目前为止并不确定,需留待继续观察。我坚定不移地相信,2010年将是从根本上改变全球金融格局的一年。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本文系作者在11月13日中国银行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第一财经媒体支持的“世界经济与中国:危机后的全球经济金融格局”论坛上的发言,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