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璟
新加坡是个城市岛国,做什么都“倾举国之力”,发展新媒体亦不例外。
11月底,新加坡媒体发展管理局(下称“新媒发局”)主席率队,领着30家新加坡本土新媒体企业到访北京与上海,帮助当地数字媒体产业公司“进入中国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
在这一举动背后,是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的50亿新元(人民币约250亿元),及其重点投向“新媒体创业”的5亿新元。
“不能延续以往只发展工程技术的思路。会讲故事,才会有Iphone的产生。”新媒发局主席陈振南对记者笑言。
利用无偿的创业资助、更便捷的创业环境、更完善的法规税收政策,新加坡吸收大量“国际人才”创业定居,定位“国际创业人才进入中国市场的基地与跳板”。
来华数日中,在新媒发局的一手推动下,数家来自新加坡的新媒体企业,尤其是创办不久的中小企业,得以与它们的中国同行会面、签订商业合作协议。
这些被率团来华拿单的新媒体企业,多半是在新加坡政府及新媒发局的一手扶持下成长。在后者意识到“新媒体国家战略”的重要性后。
根据新加坡政府的一个发展计划,由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投入5亿新元,设立互动数字媒体研发管理办公室,资助具有战略意义的研发项目。此外,新媒发局也拨出4000万新元,鼓励“数字媒体领域的原创作品与创新思想”。
“会讲故事,才会有Iphone的产生。”新媒发局主席陈振南对记者笑言:“以往新加坡无论在教育还是在产业上都只注重工程科技的路线,已经行不通了。”
星星火私人有限公司(下称星星火)正是该“国家战略”的得益者。这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不仅在新媒发局帮助下,得以与中国最大广告公司之一的DDB中国合作,成为DDB中国营销服务提供商,更是从创业伊始就得到新媒发局的资助。
星星火的两个创办者分别来自美国和法国,凭着其创业计划,从上述项目拿到5万新元的“创业支持”,注册成立公司。
陈振南表示,新加坡人口稀少,整个计划正是要制定各项政策优势,吸引“国际人才”,令新加坡成为他们瞄准中国市场的跳板。
“为什么这些国际人才不直接来中国创业?”
“有创业成本的考虑。”星星火创办人之一告诉记者,在新加坡注册一个新媒体公司只需要一天,在中国走程序大概要五六个月。
另一方面,外籍人士在新加坡很容易拿到永久居留权、在中国购买房产受到限制、新加坡税收政策便捷等多个因素,都是星星火选择新加坡的考虑。
“新加坡没有多少人,也没有多大的市场,所以我们定位在于,利用这些环境上的优势,让国际人才来新加坡创办新媒体企业,将其企业总部留在新加坡,成为他们在中国发展业务的大本营。”陈振南说。
新加坡“举国”发展新媒体的原因和路径,对中国是否也有一些借鉴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