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哥本哈根会议倒计时低碳经济渐行渐近 发展低碳经济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1日 06:20  金融时报

  记者王妍随着将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入“倒计时”,“低碳”越来越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字眼,关于推进“低碳经济”,各国的步伐也在加快。

  11月27日,哥本哈根会议倒计时10天之际,中国正式对外公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就在此前一天,美国白宫宣布,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202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的临时性目标;11月29日,在泰国闭幕的东盟环境部长会议上,就碳气体减排、减轻地球温室效应等问题达成共同目标;11月30日,第十二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发表联合声明,双方将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哥本哈根会议达成全面、公平和具有雄心的结果……

  “从各国的反应和举措来看,尽管仍然存在分歧的声音,但各国对于气候变化以及未来以低碳经济为主导的全新增长模式的关注与认同与日俱增,这使得此次哥本哈根会议达成一致协议的机会在不断增加。”有专家认为,“而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作出减排承诺的同时,有望获得来自发达国家的针对该减排计划所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部分支持,特别是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支持,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无疑具有关键性意义。”

  如何理解这一“关键性”意义呢?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志在其博客中表示,“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特征,它发生在实体经济当中,以制造业为主,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杀手锏’就是低碳技术,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技术主要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我们也在通过技术创新创造一些,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需要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来控制气候变化,应对挑战。”

  低碳技术对于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这一目标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对此,一方面,我们需要来自该领域的先行者———掌握主要新能源技术的西方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正如北京大学一位专家所言:“在目前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们不可能另起炉灶,而只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追赶西方。”该专家表示,在这方面,中国政府显然有充分的准备,正如管理层在最近的讲话中明确把新能源技术定义为“把握世界产业技术革命的新趋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然,低碳技术的开发、掌握、运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短期内,还可能会与保障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目标发生冲突。

  对于这些困难和压力,上述专家认为,“在这方面,我国广阔的地域和庞大的经济实体反而为我们创造了内部转移和消化的空间。”他建议,政府可以采取“能源特区”的方式,鼓励和引导某些行业、某些城市或省份率先发展并采用新能源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应当引导和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尤其是目前中国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应当鼓励、保护并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领域,从而有意识地扶持民营企业阶层的发展壮大,激发他们引领世界先进技术的雄心,从而与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此外,专家强调,除了在低碳技术方面应具有战略性眼光外,要想在未来的低碳经济时代走在世界的前列,还有更多的领域值得关注和积极参与。例如,目前“碳交易”已经在全球风生水起,未来,随着美国等金融大国的积极介入,预计这个市场还将进一步壮大。

  事实上,目前,我国也已经开始了参与到全球“碳交易”市场中的有益试探。去年7月,中石油资产管理公司、天津市政府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达成协议,计划在天津建立碳交易所,目前已经进入运营状况,而北京碳交易所也筹组完毕等待开业。该专家表示,由于中国的“碳交易”只属于CDM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资金和技术投资实现减排目标的项目,由此产生的减排任务算作发达国家的减排额度)的交易,而这些领域无疑属于有利于欧美的卖方市场,因此,中国的碳交易所还难有实质性的交易形成。不过,他强调,“中国在这种领域中熟悉规则、储备人才、积累经验,对于中国未来迟早要承担的减排义务所带来的庞大市场,可谓是未雨绸缪。”

  编前语随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日期的日益临近,A股市场对低碳经济板块的关注度和炒作力度日益增强。周一开盘后,环保、新能源等低碳经济概念股全面走好,领头羊菲达环保再度涨停。低碳概念股的反复活跃,有效激发了市场人气,A股一扫日前的颓势,高开高走放量上扬,为11月份的行情画上了圆满句号。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