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本告别“水泥盒子”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8日 10:44  中国经营报

  在“每五个就业机会中就有一个与建设业有关”的背景下,鸠山新政艰难起步

  陈言

  鸠山由纪夫似乎已经下定决心,要清算自民党时代留下来的弊政,让日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1月24日,日本全国范围内一项名为“甄别旧项目”的工程进入第二阶段。按照这个工程的要求,日本行政方面的各省(相当于中国的“部”)厅,准备对国内3000多个项目中的447个进行分析,对于其中不符合国家投资条件,但受政治家等“特别关照”而进入到项目中的事业一概剔除。

  除了整顿这些项目以外,对国家预算的全面审核也早已开展。据日本媒体报道,在首相鸠山的亲自过问下,第一阶段的甄别在11月17日已完成,对总额1500亿日元的预算做出了“废除”和“明年预算暂不算入”的结论,而对公益法人麾下15个基金总额7200亿日元的款项,做出了“必须上交国库”的决定。

  对50余年来持续执政的自民党经济体制而言,这次全面整顿,用鸠山首相的话来说是“要做一次大扫除”。

  公共事业“黑洞”

  从投入占GDP百分比上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01年,日本对建设事业的投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3%,同期美国不到5%。公共事业部分的投入差别则更大。90年代初,日本将约8%的GDP用于公共事业,美国不到2%,日本约为美国的4倍多。2000年,日本对公共事业的投入上升为9%,而美国下降为不足1%。不到10年间,日本的投入上升为美国的近10倍。

  以机场为例,日本的面积与中国一个大省相当,却有上百个机场,能够获得盈利的不足三成。机场建设是振兴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建好的机场却不见有飞机频繁往来。在日本大阪一隅就有关西国际机场、神户机场及伊丹机场。但众多机场的存在,让哪个机场都不能吃饱,经营成了很大的问题。

  公共事业在日本之所以迅速发展不断膨胀,是因为众多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因此而获得实惠,极其有利可图。数亿日元以常用的貌似公平合理、透明合法的招投标方式,顺利地流入相关政治团体。与此同时,非常诱人的好处费,通常占每个公共事业项目预算的1%~3%,以酬谢金方式进入了具体负责项目招投标工作的政客个人的腰包。

  这种状况与日本政治结构有关。日本国会执政党议员多来自地方,他们当选,与地方支持密不可分,这就造成他们努力为各自地方争取国家预算,建立巨大公共工程。人们说日本是一个“土建国家”,即是这个意思。大量税金用在建设高速公路、水库等领域,虽然在经济发展初期对促进地方经济有所作用,但是,很多道路、机场、水库非但实用性差,还破坏自然资源。

  “民间为挣一分钱而消减成本,努力拓展业务的时候,那些省、厅的外围团体,一旦争取到了某个项目,就能每年续签合同,让项目不断地延续下去。”日本新闻网络J-CAST总裁蜷川真夫说,形形色色的官方团体,就是依靠这个按年争取到数亿日元的项目费用。

  自民党时代形成的这一政治传统,实质上是日本上世纪70年代以后高速发展落下的后遗症。

  “土建政治”由来

  用大量建造楼堂馆舍(日语称之为“水泥盒子”)来刺激经济发展,一直是自民党执政时期经济政策中的一环。

  上世纪70年代,田中角荣成为日本首相。在当首相之前的一个月(1972年6月),田中出版了《日本列岛改造论》,当年发行了91万本,成为日本最畅销的书籍。该书还在1973年7月被翻译成了中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列岛改造论”有一个重要的论点就是通过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设施,组成一个高速交通网,在促进地方城市工业化的同时,解决大城市人口过密及农村人口过疏问题。该改造论还提到了日本各地的污染问题,希望通过改造日本列岛,在完成高速交通网建设的同时,解决污染问题。

  “列岛改造论”一出台,日本各地纷纷出现了土地抢购热,地价的上升还带来了物价总体的飙升,日本进入到了高通货膨胀的阶段。早在石油危机到来以前,日本的通货膨胀已经相当严重,民生苦不堪言。

  只有政治家在改造列岛的时候发了横财。自民党与土建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有土建的地方便有了对自民党政治家的资金支持。其中获益最多的自然是田中角荣首相,其次还有田中的一些心腹,如金丸信、小泽一郎等等。在田中逝世后,金丸信全面继承了田中在这方面的遗产,金丸信之后是已经脱离了自民党,自己组建民主党并出任党首的小泽。在这些政治家那里,土建与政治在很多时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20年来全球形势与日本国内形势都发生根本变化,然而这个国家高速增长时期建立起来的经济社会制度,却不仅没有随之转型,反而成为整个社会进一步变革的桎梏。可以说,对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经验或框架的迷信,束缚了日本发展。

  财界“掣肘”

  民主党寻求用新的方法来解决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甄别旧项目”就是对公共事业投入过于刚性的日本财政支出结构的一记反击。这场反击的源头,是鸠山内阁刚一成立就面对的关于“八场大坝”的继续建设问题,后来它成为新政权的试金石。

  该大坝的建设与否,争论了50余年,一部分工程已经动工,但接着建设下去,已经完全没有了当时治水用水的意义,民主党提议停建,但几十年来靠大坝工程来维持生计的个人、维持生存的企业则强烈反对。而鸠山知道,建筑行业的工人和企业,是个得罪不起的政治团体。

  早在1998年前后,日本建设业全行业从业人员就达690万,相当于美国或欧盟相关数字的2倍。如果将由公共事业所派生的间接就业机会也计算在内,专家估计日本每五个就业机会中就有一个与建设业有关。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之所以萎靡不振,就是因为那些由建设业所支持的数百万个就业机会,并非来自于真正的经济增长,而只是人为“制造出的就业机会”,系由政府出资所制造和维持的,建设业可以说是无论哪一届政府保证经济增长的基础。

  而站在这些行业背后的力量——“遥控”影响政局的经济界(日本称财界),很明显,即是此次鸠山新政所直接影响和深远改变的利益团体。

  “虽然财界并没有出面直接对抗新政权,但多少年来一直和财界保持紧密合作关系的一些媒体,已经替财界出面,向新政权发起了猛攻。”一位在日本经济媒体工作的记者说。

  看看《日本经济新闻》就能知道几分。2009年8月份民主党在选举中获胜后,该报一改与执政党维持良好关系的传统,开始质疑民主党的执政能力。9月份新政权亮相,日本数家报纸便开始共同追究鸠山首相个人政治捐款来源不明问题。甚至在日美两国关系因美国驻军问题出现裂纹的时候,几乎所有报纸都用一个声音说话,那就是中国军力不断提升,在这个问题上和美国不愉快违反日本国家利益。

  无怪乎鸠山在国会发表执政演说时提到,民主党新政权的出现,“是一场不流血的平成维新”,这场维新的难度,恐怕远远不止他当初想象的那么简单。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