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青年报:白宫感谢信显示公共生活的温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5日 12:00  中国广播网

  有时候一些挺让人高兴的事情,仔细想,就容易让人不高兴了。比如11月24日《现代快报》说:3名普通的北京出租车司机王德成、周勇、杨波收到了来自华盛顿的快件,信封里面竟是从白宫发来的3封“感谢信”,表扬他们在奥巴马访华期间为美国总统和“白宫”团队提供的出色服务。

  这当然是个好新闻。但这则新闻的焦点意义显然不在于谁来信了,而在于谁因何而来信。不妨注意几个细节:一是以白宫团队的身份地位而言,交代使领馆礼节性地转达一下谢意也并无不可,然而,人家却亲自直接致谢;二是在电子邮件和电话更便捷迅速的当下,白宫选择了传统的纸质信函致谢,不怕麻烦;三是对王、周、杨三位师傅一起提供的优质服务,发来3封感谢信分别致谢——这份诚意,还是挺暖人心的。

  当然,过度阐释3封感谢信似乎是小题大做,说太多也显得矫情。然而,细节决定品质。从政治文明的视野观之,公权对私权的敬畏与尊重,公职部门对公民的感谢与感恩,不仅存在于决策与施政的宏观领域,更存在于诸多不起眼的细节——这就好比山寨机与品牌机,外观类似,但人性化、精细化的内里细节是临摹不来的,这才是真功夫,通俗点说叫档次。

  理性而言,白宫来信感谢咱出租车司机的优质服务,其实也没啥奇怪的,但是外国政府懂得感谢民众的理念,却值得很多地方政府学习。目力所及,我们通常看到的大多是百姓感谢地方政府的画面,比如沉冤昭雪,比如治污得力等,从来都是群众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地感谢职能部门的辛苦,很少看到职能部门真诚地向群众道声谢。

  有人说,你这个说法可能不够准确,比如地铁施工、道路改造,政府经常出面“感谢大家的理解与支持”。但是请注意,感谢众人的传统与感谢个体的行为是两码事——这就好比以人为本的重点不是关注宏观人类的命运,而是关心每个“个体人”的冷暖得失。如果不知道一对一的感谢与感恩,那么,泛泛而谈的“谢谢”就和演唱会上歌星的口头禅一样像个语气词,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也正因为如此,个别领导常常一边感谢农民兄弟,一边心安理得享受着农民兄弟的撑伞服务;一边感谢市民的理解与支持,一边对反映情况的单个市民恶言相对。如此分裂的事情,表面看是官场摆谱文化之弊,实质上还是权力本位的惯性。

  我在想,假如王师傅们服务的对象不是白宫团队,而是我们的某些地方政府部门,他们会收到感谢信吗?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虚妄,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各地职能部门身边的“王师傅们”并不少,他们受到的礼遇或冷遇其实也是我们公共生活的温度。(宋桂芳)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