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靠山“吃”山巧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5日 08:18  经济日报

  山区是个“聚宝盆”,一个尚待开发、潜力无限的“聚宝盆”。

  从经济特征来看,山区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人文资源,但由于投入不足而导致基础薄弱,尤其是交通落后与外界阻隔,使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部分山区人往往“守着金饭碗,过着紧日子”。

  长期以来,山区的资源处于“沉睡”状态,一是此前人们的认识和观念有不到位之处,二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山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还不足以支撑山区加快综合开发。

  现在,情况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郭辉军判断说,云南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一是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二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困难在山,潜力在山,希望也在山。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是发挥比较优势,资源富集是山区最大的比较优势;但这一优势并不必然会转化成经济优势,而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

  这种努力,实质上就是老话说的“靠山吃山”。而“靠山吃山”吃什么、“靠山吃山”怎么吃,则要科学利用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找到使农民群众致富的路径,实现科学发展。

  唤醒“沉睡”的资源

  “山地经济”要发展,必须唤醒“沉睡”的资源,使其进入经济领域,成为真正的经济要素,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山区经济才能活起来

  云南是典型的山区省,全省94%的面积是山区,83%的耕地资源分布在山区,绝大部分生物、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集中在山区,但600多万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群也主要集中在山区。

  针对这一现状,云南省委、省政府于2008年10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新平介绍说,省发展改革委和省委政研室正在编制起草《云南省山区综合开发规划纲要(2009—2020年)》,“与以往的规划不同,这份规划更加注重山区综合开发的实施和可操作性。”

  注重可操作性的一个具体表现,是规划具体确定若干重点扶持的产业,并明确产业扶持政策。在此之前,云南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的十大产业发展规划中,有八项涉及山区综合开发。

  “大资源、小产业,这是云南很多贫困山区必须解决的问题。”云南省林业厅副厅长冷华说,比较浙江和云南的林产业,浙江林地面积不足云南的十分之一,而林业产值却是云南的两倍,这说明云南山区产业发展相当滞后。

  “山地经济”要发展,必须唤醒“沉睡”的资源,使其进入经济领域,成为真正的经济要素,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山区经济才能活起来,这一点在广大山区已经形成共识。

  四川省农业厅副巡视员涂建华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山区有很多特色农产品,但没有形成产业,就难以产生效益,所以四川强调推广特色效益农业,把特色农产品通过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最终形成优势产业。”

  63岁的农民陈贵元以他的亲身经历印证了这一点。这位住在峨眉山市双福镇同兴村的农民,原来种了6亩川茶,由于产量低、价格低,没什么收益。1994年,峨眉山竹叶青茶叶有限公司开始在同兴村建设茶叶基地,推广良种。改种了竹叶青公司的良种后,老陈的收入大大提高了,“现在春茶每斤鲜叶能卖到50元,夏、秋茶也能卖20元,产量也大大提高了,平均每亩茶叶能挣5000元。”陈贵元说,现在春茶的采工费涨到了每斤11元,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每天也能摘上2斤。

  竹叶青茶叶有限公司每年消耗鲜茶16000多吨,带动了周边的茶农增收致富。在峨眉山市,除了竹叶青公司,还有大大小小的茶叶加工企业50余家,形成了茶叶特色产业集聚。

  李新平也认为,推进山区综合开发,唤醒“沉睡”的资源,核心是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推进产业化进程,实现优势产业的集群发展。他说:“通过打造产业集群,形成种植、流通、加工等产业链上的合理分工布局,是云南利用好山地资源的当务之急。”

  给资源装上“放大镜”

  不仅要利用资源纵向拉长产业链,更要横向拓展产业面,就像“放大镜”一样放大资源的价值效应,消耗最少的宝贵资源,惠及最多的山区群众

  资源进入经济领域成为经济要素,具备了发展产业的条件,也就是能够靠山“吃”山了。但具体怎么“吃”法,还大有讲究。

  一种是最原始的直接“吃”,山上有什么就“吃”什么。这种“吃”法,山区群众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有时甚至仅仅依靠劳动力挣钱而没有分享到资源的价值,同时又对资源进行了掠夺性的开采,必须承担生态破坏带来的代价。国家禁止采伐天然林之前,很多林区群众以伐木为生,就是这样一种“吃”法。总体而言,这样粗放地“吃”山的路子已经越走越窄了。

  一种是根据山上的资源状况,加点配料加工着“吃”。简单地说,就是想方设法通过拉长产业链,把资源带来的效益更多地留在山区、发展山区。

  在“中国核桃之乡”云南漾濞县,我们看到了这种尝试和努力。2004年,做核桃生意的马建禄在苍山脚下创办了漾濞核桃秀工艺品厂,利用核桃壳特有的纹路加工花瓶、笔筒等工艺品,现在厂子长年聘用30多个工人,每年能使用核桃100多吨,销售额达到400多万元。而在漾濞核桃有限公司,核桃甚至被加工成了钙片,核桃蛋白肽、无糖核桃乳等产品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就达到2180万元。

  还有一种是综合考虑山区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开发,甚至加入创意,挖掘全新的“吃”法。这种“吃”法,不仅仅是纵向拉长产业链,更多的时候是横向拓展产业面,就像“放大镜”一样放大资源的价值效应,消耗最少的宝贵资源,惠及最多的山区群众。

  在云南省丽江市,由导演张艺谋等人创作的一台名为“印象丽江”的实景演出,为玉龙雪山的旅游开发探索了一条全新的道路。1200人的观众场地,一天连演3场,高峰时连演4场,场场爆满。“今年的门票收入已经超过1亿元。”玉龙雪山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涌涛说,“印象丽江”的成功,在于通过人的创意,把玉龙雪山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细细算账,这台节目的效益远不止这1亿元门票收入。比如,参加演出的600多名演职人员,绝大部分是周边山区的农民,一位演员每月工资2000多元,就能带动全家致富。

  不管什么“吃”法,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让最多的山区群众受益,就是靠山“吃”山最高的境界。这需要人们不断地摸索、尝试。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