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江苏省作协研讨“兴化文学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3日 13:53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江苏兴化11月23日讯(记者谢文哲、袁开建 仇党玉) “一大批兴化籍作家对他们生活过的这片土地爱得非常深沉,这是‘兴化文学现象’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11月18日,江苏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范小青在“兴化文学现象”研讨会上表示。

  作为第九届中国·兴化郑板桥艺术节的重头戏,“兴化文学现象”研讨会由省作家协会和兴化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本次研讨会引起了省内外文学界高度关注。省作协主席王臻中,副主席赵本夫、黄蓓佳、丁帆,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王飞,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彭学明,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文学院有关专家学者,《钟山》、《雨花》、《扬子江诗刊》、《文艺报》、《文学报》等文学报纸杂志负责人参加会议。市文联主席陈社,市作家协会有关负责人,以及兴化市有关作家出席会议。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化涌现出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形成了以毕飞宇、费振钟、王干、顾保孜、朱辉、庞余亮、刘仁前、顾坚等人为代表的中、青年作家群体,目前该市本土作家中就有19名省作协会员,创造了文学领域的“兴化现象”。

  张王飞认为,“兴化文学现象”的产生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奠定了兴化文学的坚实根基;二是水乡独特的生活环境,激发了兴化人的创作灵性;三是领军人物的凸现,产生了“名人效应”和“羊群效应”;四是地方政府的文化自觉,不断培养出文学新人。

  省作协创研室主任汪政表示,一大批兴化籍作家尽管文学风格各异,但他们几乎是以集体抒写的方式表达对乡土记忆的近乎“病态”的偏爱。“我们应该对这种乡土写作表达充分的尊敬。”

  “尽管在老家生活的时光很短,但老家在我血脉中留下的痕迹最深。”二炮电视剧创作中心创作员、兴化籍作家顾保孜说,她童年大部分时光随父母在北方生活,但是每次回兴化老家探亲的情景都像刀刻一样留在心底。顾保孜透露,她最近正在为央视创作一部以兴化乌巾荡为题材的电视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宁等学者认为,“兴化文学现象”是里下河文化的典型,这批作家关注社会底层生活本身的价值,却不局限于表达对小人物的悲悯,更多地体现对小人物自身的反思。许多兴化本土作家都有着一种强烈的语言自觉,“文字中多有水气,很软、很美。”

  “文学现象研讨可以影响文化建设,进而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省作协主席王臻中说,当一个地名成为文学的标记,它必将超越文学,引发更大范围的震动,并产生现实的价值和更加深远的意义。

  研讨会上,王臻中还授予兴化市乌巾荡风景区“省作协兴化创作基地”的牌匾。

  研讨活动期间,兴化市还举行了“兴化文学馆”的揭牌开仪式。该馆集中展现了兴化古代、近当代40余位兴化籍作家的风采,是目前省内首个地方文学馆。“兴化文学馆”将不断增补作家新作,丰富馆藏并长年向社会免费开放。

  (责任编辑:郭涛)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