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商 灏
南方地区近来“天寒气短”的紧张局面,似乎在对国内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改更进一步地“推波助澜”。而电价的上涨11月20日已成事实。
可以预料,能源资源类产品的密集涨价之势,在2009年底,在迟疑的经济复苏中,在与欧美贸易合作关系摩擦不断之时,在即将举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新的宏调方略之前,毫无疑问成为人们观察中央政府未来经济政策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低碳经济时代到来,改革能源资源类产品定价体制不可避免。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了实现产业转型,为了促使国家经济结构发生根本调整,国内必须推进能源资源类价格改革,建立一套更能反映市场运行规则的能源资源类价格改革机制。但这是否一定要以加重普通民众的负担为代价?
人们看到,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已经从今年初每桶32.40美元的最低位上升到北京时间11月20日下午4点的79.45美元高位,而据有人测算,当下国内成品油价对应的却是每桶90美元的油价,已经涨过界了。国内成品油价在过去的11个月间五上三下。最新一次的成品油价完成上调,意味着成品油价的频繁调整将成为常态。与之相对应的是,诸如水、电、天然气等关系到公众利益的资源产品,其价格或已进入上调期,或蓄势待发。
自11月初以来,国内天然气批发价格平均每吨已暴涨500-700元,涨幅平均已超过两成,并且涨势仍在持续。虽然发改委已否认年内上调天然气价格,但中石油日前声称其天然气定价机制改革方案已完成向三大石油公司的意见征询,这意味着天然气价格改革并不会太远。而国家发改委8月初公布的《近期能源资源产品价格改革进展》,其实已被视为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将不断加速的明确标志。
政府判断现在是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的最佳时机,这的确很有道理——国际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处于低位运行,国内经济回暖,暂无通胀压力。然而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调整过程的实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与市场接轨后的能源资源类价格,国内普通民众阶层能否承受?
在“涨声”不断中,为了减少矛盾和担忧,政府始终采取“走一步看一步”的办法,试图逐渐理顺价格关系。过去几年间,政府为避免激化矛盾所选择的手段就是对两大石油集团进行补贴,让其继续执行低油价政策。水电油气等垄断企业纷纷提出涨价的需求,其理由无一不是本企业亏损。在过去国际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高涨期间,这些企业全部被要求从大局出发,承担社会责任,即使已经市场化的煤价也曾被政府多次临时管制。在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调整上政府一直显得小心翼翼的背后是,需要通过价格的控制在民生与利益集团之间做出平衡。
虽然从宏观趋势来看,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已迫在眉睫,但以往的经验,种种的怪象,却屡屡让人不能不生疑:为什么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会陷入一改革就涨价的怪圈?为什么无论国际市场成品油价格是暴跌还是暴涨,不管处于哪个市场周期,国内成品油价格的上调永远合理?为什么目前涉及的水电油气企业在谈及亏损之时,几乎都无法清晰地给出一个成本?为什么在国际油价最低谷之时,价格主管部门没有按照新的油价标准调整到最低点,反而在国际油价上升期间不断上调油价?为什么国内能源资源类产品生产垄断企业在政府宏观调控之下,都能以“断供油品要挟”,而当放松管制之后,价格的最终掌控之力又会向这些垄断企业倾斜?
众所周知,能源资源类产品的价格改革最终目的是改革不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使其能够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但目前“成本+利润”的定价机制,以及能源资源类产品生产领域的垄断现状,是否使得所谓政府定价往往演变成企业与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之间的讨价还价,结果是成本涨多少,价格就提多少?
而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出于追寻利润的天然动机必然会努力降低成本。垄断的天然优势则使得企业这种动机大大减弱,继而产生了成本上涨、价格就要跟着上涨的局面,这又如何能促使其在企业内部消化成本?如果不能消除市场垄断,如果不能建立有政府、企业、消费者共同参加的价格协调机制,不能通过共同谈判、协调,按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又如何能在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应有权益的同时,还能保障生产者开展正常经营的积极性,并防止一些企业滥用市场垄断地位谋取高额利润?
可见,归根结底,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不能只见涨价而不见改革。只要现有垄断体制不变,尽管每次在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调整期间,都有专门涉及保障低收入人群的条款;尽管政府试图在不触动既有利益的格局之下,力图保障民生,但若没有一个有效的竞争市场,就无法形成市场价格。而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成本机制,没有一个有效的竞争机制,没有一个合理的市场环境,又如何从客观上让公众信任能源资源类产品最终的调价幅度?能源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最终又何以取得成功?
国内天然气垄断企业占据国内天然气市场份额超过80%,这几乎决定了国内的天然气价格与油价一样,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定价。据悉,正在制定的国内天然气定价机制,将与原油及煤炭价格挂钩,其出厂价格可能上调20%-30%,但我们却看到国际能源署11月10日表示,由于美国非常规天然气生产特别活跃,同时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市场需求下滑,预计2012-2015年,全球天然气将严重供应过剩,出现约2000亿立方米/年的过剩供给。如果国内天然气垄断企业要求涨价的理由是与国际接轨,那么,人们就会质疑,其天然气产品成本价是否有可能要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很多?
因此,当我们看到曾经由于资产泡沫推动导致资源现货价格上升,并最终导致终端消费价格上升,导致CPI迅速上升,导致金融危机突然爆发的时候,我们是否会感到,继续维持宽松货币政策的可能性,在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之后,将会发生某种根本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