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芸茜 北京报道
人民币升值压力空前,热钱伺机而动。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10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1亿美元,同比增长5.7%,连续三个月出现增长。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情况下降,今年7月外商直接投资(FDI)甚至同比大降35.71%,但8月开始转负为正,增长7%,实现去年10月以来首次单月增长,9月FDI增速则高达18.9%。
巧合的是,广东社科院产经研究所副所长黎友焕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通过对地下钱庄资金流向的监测,9月正是近期热钱流入幅度最大的一个月。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和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明接受采访时则表示:“现在中国集热钱涌入的所有因素于一身。”国际短期资本正在押注人民币升值。
本报记者从商务部了解到的情况是,FDI连续三个月大增也引起了商务部的关注,但是热钱来无影去无踪,很难判断其数量有多少。目前,商务部等有关部门正提高预警,紧密关注数据异动。
钻FDI政策空子
从2008年第四季度始,中国的FDI流入呈回落态势,2008年10月FDI负增长,2008年11月和12月,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同比下降了36.52%和5.73%,而那也正是业内人士普遍担心大量热钱逃离中国之时。2009年第一季度,FDI同比下降了20.56%,到2009年7月,创下今年以来最大降幅,下降35.71%,实际FDI连续10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
2009年8月开始,FDI由负转正,9月更是创下了18.9%的高增速。与此同时,资本市场上的B股指数持续飙升,11月以来上涨幅度超过20%,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海外资本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自今年3月商务部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给各地方开始,就有专家担忧热钱直接假道FDI进入内地市场。实际上热钱进入内地市场一个较为公开的渠道就是钻“FDI”政策的空子,一位熟悉此道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了其中奥妙。
今年3月,为了缓解内地部分地区的资金紧张,商务部将境外企业对境内企业的并购审批权下放至地方商务局,但地方商务部门对外商投资项目的审批,主要还是案头文件审查,这也就给热钱进入留下了口子,只要给出合理的理由,就可以蒙混过关。
另外,很多香港公司在内地都有投资项目,或者持有内地房产公司的股权,只要直接收购这些公司的股权,进行股权变更后,招牌还是那块招牌,但是实际上背后运作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业界普遍认为,“热钱”进入渠道分为四种,即贸易通道、个人单方面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其他渠道。其中,贸易渠道是“热钱”进入的主要渠道。“热钱”主要通过贸易渠道介入,因此很难测算其规模。虽然贸易顺差和FDI增量均取自商务部每月的统计数据,但是“热钱”还是通过许多灰色渠道进入中国境内,比如地下钱庄、跨国集团间的转账与对冲等,这也使得政府把握“热钱”的实际规模存在较大困难。
政府提高预警
面对伺机而动的热钱,政府部门不断提高预警。
一般来说,当期外汇储备中扣除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FDI)及汇兑损益后的部分,被称为“热钱”。以此计算,2009年第三季度贸易顺差为393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为208亿美元,两项数据之和与第三季度141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新增余额相差了810亿美元。
中金公司的估算结果是,2009年第三季度,不可被解释的资本流入可能超过500亿美元。来自中国社科院的分析认为三季度“缺乏合理解释的外储增长”也就是流入的热钱超过900亿美元。虽然金额不同,但是结果都一样——热钱正在通过各种渠道流入。
张明认为,在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作用下,美国经济在2009年下半年仍将继续反弹,美国金融机构重新配置风险资产的过程就不会逆转,这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短期国际资本从美国流入到新兴市场国家。因此,他预计热钱在2009年下半年乃至明年上半年将继续流入我国。
热钱再度涌入内地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政府也在不断加强预警。
央行11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首度提出“结合国际资本流动和主要货币走势变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此,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的理解是,中国央行的这个新提法表明,近期国际热钱涌入现象引起决策层的高度关注,中国将会更多考虑资本投机因素,加强风险控制,保障金融安全。
近期,商务部也多次强硬表态,力挺人民币汇率稳定。同时,相关部门也在加强数据监控,对FDI等数据异动情况及时监测、及时汇报。另外,外管局也正在加强热钱通过企业结汇额度进入中国的监管。